赴日本豆类考察报告
根据农业部的派遣,应日本亚西亚农业技术交流协会的邀请,我们一行七人于1999年9月15-28日,对日本进行了豆类产销和科研等方面的考察。先后考察了日本农林水产省农蚕园艺局旱作振兴课和农业综合研究所、日本豆类振兴会、日本杂谷输入协会、远藤制馅株式会社,加商株式会社,以及北海道农业试验场及其带广旱作研究所、什胜农业试验场、农业体系株式会社等。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总的感觉到,在日本,豆类生产量很少,但消费需求很大,基本都是靠进口,大豆、绿豆、蚕豆、豌豆的年进口量大约在90%左右,红小豆、芸豆的进口量约占一半。现将考察的情况及体会报告如下:
一、豆类生产、进口及加工、销售概况
(一)生产
1、面积、产量及区域分布
日本是个岛国,地形狭长,山地较多,耕地较少。1998年全国耕地面积为490.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3.2%。其中,水田267.9万公顷,旱地222.6万公顷。旱地包括普通旱地、树园地和牧草地,面积分别为120.6万公顷,37.0万公顷和65.0万公顷。水田主要种植水稻,占75%(常年200万公顷)。水稻由于近年来生产过剩,自1994年种植面积出现最高峰,达到221.2万公顷以后,近几年连续减少,1997年减到195.3万公顷。普通旱地主要种植蔬菜、麦类和豆类,1997年分别为64.9万公顷、26.6万公顷和19.2万公顷。近年来,日本的主要豆类生产情况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日本豆类生产总体上面积很小。
日本豆类生产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地区和秋田、青森、岩手等地,尤以北海道为最。其中,红小豆集中在北海道的什胜地区。北海道地处北方,属温带北部、亚寒带东南部,年平均气温较低,为6-10℃,夏天温度白天可超过30℃,但夜晚较凉,昼夜温差大;降雨量较少,生产季节(5-10月份)降雨量500多毫米;日照时数1100小时左右;土壤较特殊,火山灰土占37%,重粘土占21%,泥炭土占8%。豆类4月下旬播种、9月底收获。北海道豆类生产概况详见表2:
对照表1和表2,可以看出,北海道大豆面积、总产量分别占日本全国的14.9%和21.5%,小豆面积、总产量均占三分之二以上,芸豆面积、总产量各占90%左右。
什胜地区是北海道地区农业生产基地,更是小豆的着名产区,面积和产量均超过北海道的三分之一。它生产的爱之英小豆(襟裳)更是享誉全日本。
2、生产特点
(1)政策扶持。比较明显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每年给生产大豆的农户有一定资金补贴。补贴数额每年不一样,视市场行情而定,市场行情差,则补贴多,最多的一年补贴300亿日元。二是为提高农协收购农户豆子的商品质量,农协购买豆子筛选机,政府拨款补贴三分之一;农协新建种子冷库,政府也予以资金上的支持。
(2)机械化水平高。在此方面,我们访问了北海道带广市郊一户家庭农场。农场主石桥一家使用农机耕种的情况,在日本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一家三口人,耕种70公顷小麦、豆类,自己拥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卡车、各种农具,从播种、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到收获、脱粒、干燥都实行机械化操作。全年仅雇工3天,每天6人,主要工作是拔除机械难以拔去的株间杂草。农场年收入4500万日元,折合45万美元,扣除物资费用15万美元,净收入30万美元,人均10万美元。
(3)注重品质。日本豆类单产水平不高,有关方面也不太重视提高单产,但很注重改进品质,诸如豆子性状大小、颜色深浅、口味好坏等等。日本豆类加工企业一般喜爱豆子粒形大、颜色浅且均匀一致。其次是重视提高豆类的抗逆性,主要是抗冷害和防治病虫害。重视抗冷害研究与日本主要农区北海道地处高纬度、无霜期较短、年平均气温低有关。再次是考虑豆类生产怎样与机械化结合,即达到省工目的,同时又提高劳动生产力。
(4)服务周到。日本农协从上到下自成体系,在豆类产销方面也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它得到政府支持,一方面负责给农户提供种子和栽培技术,另一方面负责收购农民的产品。它收购农产品有量大、稳定、随时都收的特点,不让农户出现农产品卖不出去的情况。农户大多愿意将农产品卖给农协,但现在也出现商社和公司争购农产品,其价格略高于农协,因此,也有20%左右的豆子是售给商社和公司的。
(二)进口
日本豆类面积小,总产量不多,而需要量较大,每年须大量进口。加之世界豆类生产量较大,价格也不高,进口来源没有问题,因此日本不会通过扩大本国豆类生产,来增强自给能力。
日本年消费大豆500万吨左右,自己生产仅14-16万吨,进口480万吨左右。大豆自产部分用来制作豆制品等副食品用,进口部分主要用于榨油,大豆油的自给率仅为4%左右。大豆进口主要是从美国和中国。过去是从中国进口多,现在是从美国进口多。从中国进口最多时,一年二、三百万吨,现只有10-20万吨;从美国进口由少量的增加到现在400万吨左右。此外,还从东南亚国家进口一些,但数量不多。
除大豆以外,需要进口的豆类还有小豆、芸豆、豌豆、蚕豆、绿豆等。据日本杂谷输入协会介绍,乌拉圭世界贸易组织协议规定,日本每年进口除大豆外的杂豆,数量在12万吨以内,按计划内关税;超过12万吨,则超过部分要付两倍关税。因此,日本年进口杂豆一般不会超过12万吨。具体进口情况以1998年为例介绍如下:
小豆:日本年需要量10.5万吨,自产7.76万吨,缺口2.74万吨,主要从中国陕西、山西、内蒙等地进口,数量为2.5万吨,其余部分从美国、阿根廷等国进口。另外,日本每年从中国进口4-5万吨小豆馅。
芸豆:日本年需要量9万吨,自产2.5万吨,缺口6.5万吨,从美国进口1.6万吨,中国陕西、内蒙等地1.4万吨,其余从缅甸、泰国等国进口。
豌豆:日本需要量2.5万吨,全部进口。因有库存,仅进口1.9万吨,主要从加拿大、英国进口,从中国进口仅0.05万吨。
蚕豆:日本需要量0.9万吨,其中0.7万吨从中国张家口等地进口。
绿豆:日本需要量5万吨左右,70%从中国进口。
日本杂谷输入协会是负责进口小豆、芸豆、豆、蚕豆等豆类的主要组织,成员由三晶实业株式会社、兼松株式会社、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佳友商事株式会社、加商株式会社、三菱商事株式会社等10多家公司组成。通过近几年贸易,他们对中国豆子的看法是,日本实行市场经济,商人追求最大利润,因此,什么地方豆子好,就从什么地方进。中国向日本出口,有地理位置近的优势,如果其它方面与别国差异不大,日本就会从中国进口豆子。问题是日本对豆子的商品质量要求很高,而中国向日本出口的豆子,质量往往达不到要求,且常出现冒充名牌、豆子内杂物多、合同信誉较差等情况。这些都影响到中国豆子出口信誉,进而影响到出口数量。日方希望中方在提高豆子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督促有关公司信守合同上多做工作。这样可提高中国豆子的出口竞争力,扩大向日本出口。
(三)加工、销售
日本豆类加工品种丰富多彩。自产大豆做成各种豆制品,作居民的副食品,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小豆、芸豆主要用于作豆馅、豆汁饮料,也用来与其它食品混和加工成多种花色菜肴。绿豆主要是生芽后食用。
日本豆类加工特点:一是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集约化;二是品种多样化;三是严格作业,清洁卫生;四是环保意识强。东京市郊远藤制馅株式会社的生产情况能大体反映上述特点。工厂基本上实行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工主要是操作机械与检查机械的运行情况,仅有少量人工从事一些辅助工作。工厂规模较大,有多条流水生产线。每天加工30-35吨豆馅、40吨左右的罐头、饮料等其它产品。所有进口原料都要进入日本食品安全检查体系,工厂每个车间,每条生产线,每道工序都有消毒清洁卫生设施。工厂每三个月要进行严格检查,包括自来水、添加剂等在内的食品安全检查。企业董事长远藤说,食品进入市场,一旦发现一根头发丝,则工厂的食品再也无人要了,将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工厂有专门污水处理设备,将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工厂有专门污水处理设备,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经处理后,直接排入下水道,不容许污染环境。
目前,日本豆类碰到的难题是,近年来豆类消费有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饮食品种越来越多,人们有广泛挑选余地,导致豆类消费比例下降。还有一个原因是社会活动节奏越来越快,夫妻都上班,没有时间慢慢做豆食。为了扭转这种消费下降趋势,由各生产企业参加,成立了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目的在于促进豆类事业,保持稳定供应与相关产业发展。近年来,他们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大力宣传,通过办电视专题,发行宣传材料,宣传食用大豆的好处;每年还通过举办豆类做菜做面包技术大赛,在东京等大中城市各大餐厅举办豆类菜肴展销和进行民意测验等多种形式来扩大豆子消费。同时,工作尽量做细,宣传不仅面向家庭,而且与各餐厅合作,多做豆类菜肴;与学校营养师合作,多做豆类菜,让孩子们多吃豆类食品;与企业合作,要求企业多生产豆子罐头,以便居民方便食用。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的经费主要由各参与企业负担。经费除用于各项工作开支外,还有部分用来支持有关豆类的科研单位和试验场。科研单位、试验场的主要经费由国家给,豆类基金会给的是一些具体的、比较细的项目,要求快出成果的项目。举例来说,改进豆类品质、抗寒育种,这些大项目经费由国家给,而品种育种的方法研究可用基金会的钱。日本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是民间组织,因此都是没有政府的资金投入。
二、日本豆类科研与技术推广
(一)日本豆类科研基本情况
日本的豆类科研主要集中在大豆、红小豆、芸豆几种。豆类研究机构设在产地,所以也集中在北海道地区。在北海道,豆类研究有三个单位,两个是国立的,即:札幌的农林水产省北海道农业试验场及其在带广的旱作研究所,还有一个是北海道立什胜农业试验场。
大豆是日本的主要豆类作物,也是日本消费量最大的豆类作物。日本政府对大豆研究非常重视,大豆的科研与管理直接由国家负责,大豆研究主要由日本农林水产省北海道农业试验场负责。此外,在其他有关县及大学还有不少人从事大豆科学研究。
红小豆、芸豆属于杂豆类,国家不管,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这类研究,除地方政府提供一定的经费外,全国豆类振兴会、全国豆类基金会也是红小豆、芸豆研究的经费资助单位,特别在杂豆品质、抗冷害、抗病和良种推广等研究方面,得到日本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的资助最多。杂豆研究主要在北海道农业试验场旱作研究所和什胜农业试验场,进行红小豆、芸豆研究,现有5个研究人员。除此之外,兵库县、京都府也有两名兼职研究人员。
日本豆类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品种资源、新品种选育、抗冷害(生理)和抗病研究及机械化生产。自从1933年遭受冷害后,培育抗寒性强的品种一直是日本豆类育种研究的主攻目标。为了提高豆类育种水平,选育出适于生产的优良品种,北海道三个科研单位都在政府和基金会的资助下,建立了人工气候室。其中光照、温度两个控制室可以模拟各种气候条件,对豆类资源、原代材料进行鉴定。他们利用这些设备和条件选育出许多抗寒性强的豆类品种和材料。
(二)日本豆类研究主要成就
1、大豆育种
日本大豆育种主要是耐冷性育种,选育抗生育不良型冷害、障碍型冷害、迟延型冷害品种。目前育成并推广的耐冷性品种有大粒白种脐、中粒褐种脐、大粒绿种皮和小粒白种脐。大豆新育成品种都要经过耐冷性鉴定、机械收获适应性鉴定(裂荚特性)、抗抱襄线虫病和矮化病鉴定,同时还要对加工品质及保存特性进行鉴定。只有这样,才能选育出适于日本北部地区栽培,适于机械化收获,符合食品加工需要的大豆新品种。
2、红小豆、芸豆育种
日本红小豆育种目标是选育耐冷性强、高产、优质、适于机械化收获、抗或耐落叶病、茎疫病、萎蔫病品种。目前育成并推广的新品种有襟裳红小豆、大纳言。芸豆育种目标除要求植株矮化,抗黄化病、炭疽病之外,其他基本与红小豆相同。目前育成并推广的主要有中粒的红色品种“福胜”和中粒的白色品种“雪手亡’。日本的红小豆资源最早来源于中国黑龙江,芸豆资源也是来源于中国。现在推广的红小豆品种,都具有中国东北红小豆品种的特点,基本可以说,还是中国东北类型。
红小豆、芸豆品种的耐冷性鉴定分人工气候室鉴定和冷温地实地鉴定。冷温地鉴定采用分期播种方法,使开花期处于低温条件,检验品种对低温的反应特点。抗病鉴定设有专门的病圃。
3、杂豆类遗传资源的保存、鉴定
北海道立农业试验场从世界各地收集杂豆资源。据介绍,他们目前保存的红小豆品种资源约3000多份,芸豆资源约2000多份。红小豆资源中,日本约占80%,韩国约占17%,中国(包括台湾)约占2%,美国等约占1.5%;芸豆资源中,日本约占20%,南美州约占28%,北美州约占9%,中美州约占13%,其它国家约占30%。他们除进行红小豆、芸豆育种研究外,还进行品种资源保存、种子更新和各种特性鉴定,将育种与品种资源合为一体,这样便于研究利用。
4、豆类栽培研究
日本的豆类栽培研究,主要是机械化的栽培管理。首先要求育种家选育适于机械化收获的优良品种,如分枝少、株型紧凑、不炸荚、不易破损等。在此基础上,还研究豆类机械播种、锄草、喷撒农药、收割、脱粒等技术。日本的豆类栽培研究不是单纯的农学的栽培研究,而是农学与农机的机械化栽培管理研究,许多栽培技术,都是机械化操作。
目前,正在研究一种个体(单株)追肥机械、即采用遥控、监测、计算机操作技术,在田间分辩出哪些植株缺肥,就及时追肥,这样避免了肥料的浪费,以降低生产成本。据他们介绍可减少氮、磷肥用量。在肥料方面,主要推广根瘤菌肥。施用根瘤菌肥可增产6%。不同品种之间,对根瘤菌肥的增产效果差别很大,而且根瘤菌肥在大豆、小豆上反应较慢,约需半个月时间才能看到效果,而在芸豆上则在很短时间内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
5、豆类的消费研究
豆类消费动向,是日本豆类振兴会、豆类基金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近几年随着生活和食品的多样化,豆类的消费量呈下降趋势。如何促进豆类消费,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针对女性餐厅、饭馆,办了专门的豆类食品杂志、广告,并与电视台合办了宣传豆类食品的节目,向广大妇女介绍各种豆类食品食用知识。同时组织一些名师名厨和加工厂家开发—些新的豆类食品,不断满足市场的需要。
(三)日本豆类生产服务体系
日本豆类生产的生产资料供应、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基本上是通过农协进行的。农协的工作内容是:
1、向农户提供技术服务
农协向农民提供优良品种,种子在卖给农民之前进行了药剂拌种或拌根瘤菌肥,减少了农民自己拌种操作上的麻烦。所提供的种子质量高,农民比较放心。农协还根据豆类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及时提供各种农业技术和生产物资,诸如化肥、农药等。
2、向农户提供市场信息服务
农协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向农民提供市场价格变化的动态,并指导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使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3、确定收购价格,确保产品全部收购
农民生产的红小豆等农产品由农协统—制定等级标准和收购。各收购点按农协制定的产量标准来评定农产品的等级和价格。农协经济实力雄厚,无论农产品销售畅滞如何,全部收购,即使亏损,也是由农协承担,这样就减轻了农民的风险。所以,日本农民非常信任农协,并理所当然地通过农协来使自己的产品进入市场。
三、日本豆类生产及市场需求发展趋势
(一)豆类生产基本稳定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提供的资料分析,日本近年来耕地面积以每年1%的速度在减少。因为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农民种植作物品种的可选择性在增加,豆类播种面积不可能再扩大。从1996—1998年统计数字看,豆类播种面积有升有降,但基本保持稳定,大豆播种面积有增加的趋势,但芸豆播种面积有减少的趋势。可见播种面积的变化主要是不同豆类之间的调整。
日本豆类的单产近年来也基本稳定。一方面,日本人对食物的质量比较挑剔,所以在豆类工作上主要抓改进品质,而对单产高低不太重视。另一方面,日本的农业生产在土壤改良、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已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也就是说在单产方面比较稳定,农民对产量的高低也认为无所谓。有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有市场的调节作用,产量的增减不会影响农民的收入。
因此,可以认为日本豆类生产在相当长一个时间内是基本稳定的。尽管从长远看,受耕地面积减少趋势的影响,播种面积不可避免的会下降,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产的提高可以抵销面积减少带来的影响。
(二)市场需求稳中有降
日本人口的变化近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稳定,目前已进入老年社会,因此可以排除人口增减对需求量的影响。
在日本大量进口的豆类中,占很大比重的大豆主要用来榨油,这部分市场需求是比较稳定的。日本自产大豆和其它杂豆(包括进口的和本国生产的)主要用来做豆腐、豆馅等豆制品食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食品消费越来越多样化,所以增加这类传统豆制品的消费也十分困难。另一方面,豆制食品是日本传统的食品,加工比较繁琐,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愿意选择方便快捷的食品制作方式,特别是年青人,对传统的豆制食品喜欢的越来越少。综合上述分析,日本的豆类市场稳中有降是可能的,但下降也不会太大。
(三)新兴豆类食品广受重视
日本人很重视食物的营养,特别是很重视植物蛋白、纤维素的营养作用。有的日本专家说,日本人把豆类食物放在与肉类食物同样重要的位置。为了日本人的健康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日本有关方面在豆类生产、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非常重视。
日本豆类振兴会和日本豆类基金会对豆类的生产、科研、进口、加工、市场开拓等每一环节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提供资金支持豆类科研,组织专家对出口国的豆类进行考察,特别是在开发豆类制品的新产品方面,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如已经上市的豆糕、豆饼、豆面包,深受人们的欢迎。
(四)豆类进口基本稳定
从日本豆类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分析,豆类进口将基本保持稳定。
1、大豆进口目前美国大豆占据了日本进口大豆的主要市场。美国大豆货源稳定是主要因素。虽然美国大豆是转基因产品,但日本目前没有法律限制、只是要求在豆制品上注以标识,而用它榨油无人问津,所以日本进口美国大豆也比较稳定。随着人们对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的担心不断在增强,如果中国大豆在含油率、价格方面能胜过或接近美国。再加上有关方面严格执行合同,减少从美国进口,恢复增加从中国的大豆进口量是完全可能的。但是日本进口大豆总量不会有明显增加。
2、杂豆类进口日本杂豆生产量很少,中国在日本杂豆类进口中占有的份额约为40—50%,其中红小豆占日本进口量的90%左右,芸豆占25%左右,蚕豆占90%左右,豌豆占7.5%左右。
中国出口日本的杂豆以红小豆为主。中国红小豆,特别是内蒙古生产的红小豆和传统出口产品天津红小豆,很受日本加工企业和进口商的欢迎。他们认为可与北海道什胜地区的红小豆媲美,但什胜红小豆产量太少,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所以,事实上在日本也把中国红小豆用什胜红小豆的品牌来加工、销售。可见,中国杂豆类在日本市场是很有潜力的。
四、体会与建议
我国是豆类生产大国,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都位居世界各国前列,而且种类繁多。北方广大早作区素有种植豆类的传统和习惯,杂豆品种齐全、质量上乘。但近年来豆类同其它农产品一样存在不同程度的卖难,比较效益下降,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使生产起伏较大。通过这次对日本豆类生产、市场、科技等方面的考察,我们深深感到,我国豆类生产、科技、市场开发与日本相比,有优势也有差距。豆类在日本被称为传统饮食文化。日本是豆类消费的主要国家之一。我们应当充分地利用与日本在地理和文化方面相近的优势,努力恢复和提高我国豆类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同时,在国内加大消费宣传,积极开拓豆类市场。为此,特建议如下:
1、在生产方面,要立足于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各具特色的豆类生产基地,并逐步创建自己的产品牌子。长期以来,豆类生产同其它粮食生产一样,以追求数量增长为主,从而导致:一是生产上存在很大盲目性,产量极不稳定,年际间变化较大;二是各类品种混种、混收、混贮,好品种不能形成好产品、好商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如东北的大豆,是当地的优势产品,但种植品种多乱杂,没有明显的主栽品种和生产区域,好的品种不注重提纯防杂,退化严重,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其它杂豆也是如此。而日本尽管豆类生产规模远不及我国,但十分注重基地建设并树立自己的品牌。日本杂豆产区在北海道,在日本市场到处可见北海道“什胜”豆产品,牌子十分响亮,闻名全国。今后我们也应该依据不同生态区域建立稳定的、专业化的生产基地。不同作物、不同品种要有不同的基地,逐步壮大形成规模,构建一地一品的生产格局,并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2、在外贸出口方面,要重合同、讲信誉,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守法意识。日本方面总的认为我国的豆类产品品质是不错的,有的品种象天津红、宝青红小豆在日本知名度很高,但是由于我国收购、出口企业不重视产后分储、精选、加工等环节,出口豆类中的杂质合量高,大小、色泽、形状不一,商品性状较差;另外日方意见较大的是我国有关企业合同履约差,丰年大量要求出口,欠年又不能保证货源。这方面教训很深刻,过去日本主要从我国进口大豆,前几年我国豆类市场紧销,价格较高,一些企业单方不履行合同,日本只好转向美国市场,现在我们想出口,日方却不要。红小豆也是如此,象山西、陕西省出口的红小豆,本来品质很好,可偏要打着天津红的品牌,日方认为是冒牌经营,非常反感,影响了中国豆类产品的声誉。因此,建议有关外贸出口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基地和品牌,严格履行合同,树立公司良好信誉,并在加工分级、恒温冷藏、精选脱水等环节上多下功夫,逐步形成自己的优质品牌。同时,国家在外汇储备不紧的情况下,要逐步取消对外贸经营企业在出口方面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权利(我们在日本小商品市场上看到很多我国商品,其价格比在国内市场要便宜得多,这是很不正常的),彻底放开杂粮杂豆外贸经营权,实行国内外大市场平等竞争,优胜劣汰,避免因不平等竞争而导致自相压价和不注重质量的短期贸易行为的发生。
3、在消费方面,要大力开发豆类和豆类加工食品,不断增加花色品种,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豆类食品营养丰富,但我国开发豆类消费市场与日本差距较大。我国基本属于原始消费类型,而日本近几年为了振兴豆类文化,不断地推出各类以豆子为原料的食品。我们参观的远藤制馅株式会社,以加工豆馅为主,近几年开发几大类豆制食品,包括蛋糕、饮料、果冻等,豆馅的利用也很广泛。他们大力宣传豆子的营养作用,根据日本人生活节奏快的特点,推广豆类方便食品,豆制罐头,豆粉面包,以及各式豆制炒菜,对小孩的配餐添加豆制品等。我们应当借鉴这些经验,在巩固豆类传统饮食的基础上,大力宣传豆类食品的营养作用,加大对豆类食品的开发力度,不断推出新式豆类制成品和豆类菜食谱,增加花色品种,满足不同消费需求,扩大我国的豆类消费市场。
4、在豆类科研和推广方面,既要根据我国国情,注重提高单产的同时,更要特别重视改良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等的研究与推广。与日本相比,我国在豆类科研与推广方面投入的科技力量明显不足,日本在北海道分别建有国立和道立旱作农业试验场,专门从事豆类育种、栽培、加工和机械化方面的研究,投入充足,现代化程度高,特别是在品种改良和机械化上更新换代快,成果显着。而我国目前从事豆类科研的力量及投入少,而且极其分散,在豆类育种和栽培技术上难有突破、现有的优质品种防杂保纯不够,退化严重,机械化程度低,农民种豆基本沿袭着原始的粗放经营状态。今后我们应有计划地根据不同生态区域,在豆类主产区建设豆类研究示范中心,集育种、提纯、栽培、植保、土肥、机械化于一体,切实加大豆类科技开发与机械化试验示范工作,提高豆类科技贡献率,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我国的豆类生产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5、要建立健全豆类生产经营、加工、销售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豆类产业化程度,造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豆类生产的态势。日本大豆生产管理以国家为主,而杂豆则以社会或企业为主,分别由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去抓。因此,建议在豆类主产区成立由生产、科研、经营、加工、消费者组成的豆类协会,先由国家给予一定支持,逐步过渡到企业和社会赞助,类似日本豆类振兴会和基金会那样,具体负责协调豆类生产、加工、贸易、消费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要鼓励外贸企业、加工企业进入生产领域,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豆类生产、加工、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总体上看,发展豆类生产在我国有着巨大的潜力,应当成为我国特别是北方旱作区今后调整结构的重点之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树立大粮食观点,把豆类振兴纳入到粮食工作之中,不断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积极开发国内国际市场,大力引导国民的消费需求。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豆类生产、加工、贮藏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完善豆类生产、加工、经营等方面的质量标准,提高对豆类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信息收集和统计工作,健全豆类指导和服务组织,促进豆类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方面发展。
根据农业部的派遣,应日本亚西亚农业技术交流协会的邀请,我们一行七人于1999年9月15-28日,对日本进行了豆类产销和科研等方面的考察。先后考察了日本农林水产省农蚕园艺局旱作振兴课和农业综合研究所、日本豆类振兴会、日本杂谷输入协会、远藤制馅株式会社,加商株式会社,以及北海道农业试验场及其带广旱作研究所、什胜农业试验场、农业体系株式会社等。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总的感觉到,在日本,豆类生产量很少,但消费需求很大,基本都是靠进口,大豆、绿豆、蚕豆、豌豆的年进口量大约在90%左右,红小豆、芸豆的进口量约占一半。现将考察的情况及体会报告如下:
一、豆类生产、进口及加工、销售概况
(一)生产
1、面积、产量及区域分布
日本是个岛国,地形狭长,山地较多,耕地较少。1998年全国耕地面积为490.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3.2%。其中,水田267.9万公顷,旱地222.6万公顷。旱地包括普通旱地、树园地和牧草地,面积分别为120.6万公顷,37.0万公顷和65.0万公顷。水田主要种植水稻,占75%(常年200万公顷)。水稻由于近年来生产过剩,自1994年种植面积出现最高峰,达到221.2万公顷以后,近几年连续减少,1997年减到195.3万公顷。普通旱地主要种植蔬菜、麦类和豆类,1997年分别为64.9万公顷、26.6万公顷和19.2万公顷。近年来,日本的主要豆类生产情况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日本豆类生产总体上面积很小。
日本豆类生产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地区和秋田、青森、岩手等地,尤以北海道为最。其中,红小豆集中在北海道的什胜地区。北海道地处北方,属温带北部、亚寒带东南部,年平均气温较低,为6-10℃,夏天温度白天可超过30℃,但夜晚较凉,昼夜温差大;降雨量较少,生产季节(5-10月份)降雨量500多毫米;日照时数1100小时左右;土壤较特殊,火山灰土占37%,重粘土占21%,泥炭土占8%。豆类4月下旬播种、9月底收获。北海道豆类生产概况详见表2:
对照表1和表2,可以看出,北海道大豆面积、总产量分别占日本全国的14.9%和21.5%,小豆面积、总产量均占三分之二以上,芸豆面积、总产量各占90%左右。
什胜地区是北海道地区农业生产基地,更是小豆的着名产区,面积和产量均超过北海道的三分之一。它生产的爱之英小豆(襟裳)更是享誉全日本。
2、生产特点
(1)政策扶持。比较明显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每年给生产大豆的农户有一定资金补贴。补贴数额每年不一样,视市场行情而定,市场行情差,则补贴多,最多的一年补贴300亿日元。二是为提高农协收购农户豆子的商品质量,农协购买豆子筛选机,政府拨款补贴三分之一;农协新建种子冷库,政府也予以资金上的支持。
(2)机械化水平高。在此方面,我们访问了北海道带广市郊一户家庭农场。农场主石桥一家使用农机耕种的情况,在日本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一家三口人,耕种70公顷小麦、豆类,自己拥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卡车、各种农具,从播种、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到收获、脱粒、干燥都实行机械化操作。全年仅雇工3天,每天6人,主要工作是拔除机械难以拔去的株间杂草。农场年收入4500万日元,折合45万美元,扣除物资费用15万美元,净收入30万美元,人均10万美元。
(3)注重品质。日本豆类单产水平不高,有关方面也不太重视提高单产,但很注重改进品质,诸如豆子性状大小、颜色深浅、口味好坏等等。日本豆类加工企业一般喜爱豆子粒形大、颜色浅且均匀一致。其次是重视提高豆类的抗逆性,主要是抗冷害和防治病虫害。重视抗冷害研究与日本主要农区北海道地处高纬度、无霜期较短、年平均气温低有关。再次是考虑豆类生产怎样与机械化结合,即达到省工目的,同时又提高劳动生产力。
(4)服务周到。日本农协从上到下自成体系,在豆类产销方面也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它得到政府支持,一方面负责给农户提供种子和栽培技术,另一方面负责收购农民的产品。它收购农产品有量大、稳定、随时都收的特点,不让农户出现农产品卖不出去的情况。农户大多愿意将农产品卖给农协,但现在也出现商社和公司争购农产品,其价格略高于农协,因此,也有20%左右的豆子是售给商社和公司的。
(二)进口
日本豆类面积小,总产量不多,而需要量较大,每年须大量进口。加之世界豆类生产量较大,价格也不高,进口来源没有问题,因此日本不会通过扩大本国豆类生产,来增强自给能力。
日本年消费大豆500万吨左右,自己生产仅14-16万吨,进口480万吨左右。大豆自产部分用来制作豆制品等副食品用,进口部分主要用于榨油,大豆油的自给率仅为4%左右。大豆进口主要是从美国和中国。过去是从中国进口多,现在是从美国进口多。从中国进口最多时,一年二、三百万吨,现只有10-20万吨;从美国进口由少量的增加到现在400万吨左右。此外,还从东南亚国家进口一些,但数量不多。
除大豆以外,需要进口的豆类还有小豆、芸豆、豌豆、蚕豆、绿豆等。据日本杂谷输入协会介绍,乌拉圭世界贸易组织协议规定,日本每年进口除大豆外的杂豆,数量在12万吨以内,按计划内关税;超过12万吨,则超过部分要付两倍关税。因此,日本年进口杂豆一般不会超过12万吨。具体进口情况以1998年为例介绍如下:
小豆:日本年需要量10.5万吨,自产7.76万吨,缺口2.74万吨,主要从中国陕西、山西、内蒙等地进口,数量为2.5万吨,其余部分从美国、阿根廷等国进口。另外,日本每年从中国进口4-5万吨小豆馅。
芸豆:日本年需要量9万吨,自产2.5万吨,缺口6.5万吨,从美国进口1.6万吨,中国陕西、内蒙等地1.4万吨,其余从缅甸、泰国等国进口。
豌豆:日本需要量2.5万吨,全部进口。因有库存,仅进口1.9万吨,主要从加拿大、英国进口,从中国进口仅0.05万吨。
蚕豆:日本需要量0.9万吨,其中0.7万吨从中国张家口等地进口。
绿豆:日本需要量5万吨左右,70%从中国进口。
日本杂谷输入协会是负责进口小豆、芸豆、豆、蚕豆等豆类的主要组织,成员由三晶实业株式会社、兼松株式会社、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佳友商事株式会社、加商株式会社、三菱商事株式会社等10多家公司组成。通过近几年贸易,他们对中国豆子的看法是,日本实行市场经济,商人追求最大利润,因此,什么地方豆子好,就从什么地方进。中国向日本出口,有地理位置近的优势,如果其它方面与别国差异不大,日本就会从中国进口豆子。问题是日本对豆子的商品质量要求很高,而中国向日本出口的豆子,质量往往达不到要求,且常出现冒充名牌、豆子内杂物多、合同信誉较差等情况。这些都影响到中国豆子出口信誉,进而影响到出口数量。日方希望中方在提高豆子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督促有关公司信守合同上多做工作。这样可提高中国豆子的出口竞争力,扩大向日本出口。
(三)加工、销售
日本豆类加工品种丰富多彩。自产大豆做成各种豆制品,作居民的副食品,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小豆、芸豆主要用于作豆馅、豆汁饮料,也用来与其它食品混和加工成多种花色菜肴。绿豆主要是生芽后食用。
日本豆类加工特点:一是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集约化;二是品种多样化;三是严格作业,清洁卫生;四是环保意识强。东京市郊远藤制馅株式会社的生产情况能大体反映上述特点。工厂基本上实行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工主要是操作机械与检查机械的运行情况,仅有少量人工从事一些辅助工作。工厂规模较大,有多条流水生产线。每天加工30-35吨豆馅、40吨左右的罐头、饮料等其它产品。所有进口原料都要进入日本食品安全检查体系,工厂每个车间,每条生产线,每道工序都有消毒清洁卫生设施。工厂每三个月要进行严格检查,包括自来水、添加剂等在内的食品安全检查。企业董事长远藤说,食品进入市场,一旦发现一根头发丝,则工厂的食品再也无人要了,将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工厂有专门污水处理设备,将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工厂有专门污水处理设备,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经处理后,直接排入下水道,不容许污染环境。
目前,日本豆类碰到的难题是,近年来豆类消费有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饮食品种越来越多,人们有广泛挑选余地,导致豆类消费比例下降。还有一个原因是社会活动节奏越来越快,夫妻都上班,没有时间慢慢做豆食。为了扭转这种消费下降趋势,由各生产企业参加,成立了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目的在于促进豆类事业,保持稳定供应与相关产业发展。近年来,他们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大力宣传,通过办电视专题,发行宣传材料,宣传食用大豆的好处;每年还通过举办豆类做菜做面包技术大赛,在东京等大中城市各大餐厅举办豆类菜肴展销和进行民意测验等多种形式来扩大豆子消费。同时,工作尽量做细,宣传不仅面向家庭,而且与各餐厅合作,多做豆类菜肴;与学校营养师合作,多做豆类菜,让孩子们多吃豆类食品;与企业合作,要求企业多生产豆子罐头,以便居民方便食用。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的经费主要由各参与企业负担。经费除用于各项工作开支外,还有部分用来支持有关豆类的科研单位和试验场。科研单位、试验场的主要经费由国家给,豆类基金会给的是一些具体的、比较细的项目,要求快出成果的项目。举例来说,改进豆类品质、抗寒育种,这些大项目经费由国家给,而品种育种的方法研究可用基金会的钱。日本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是民间组织,因此都是没有政府的资金投入。
二、日本豆类科研与技术推广
(一)日本豆类科研基本情况
日本的豆类科研主要集中在大豆、红小豆、芸豆几种。豆类研究机构设在产地,所以也集中在北海道地区。在北海道,豆类研究有三个单位,两个是国立的,即:札幌的农林水产省北海道农业试验场及其在带广的旱作研究所,还有一个是北海道立什胜农业试验场。
大豆是日本的主要豆类作物,也是日本消费量最大的豆类作物。日本政府对大豆研究非常重视,大豆的科研与管理直接由国家负责,大豆研究主要由日本农林水产省北海道农业试验场负责。此外,在其他有关县及大学还有不少人从事大豆科学研究。
红小豆、芸豆属于杂豆类,国家不管,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这类研究,除地方政府提供一定的经费外,全国豆类振兴会、全国豆类基金会也是红小豆、芸豆研究的经费资助单位,特别在杂豆品质、抗冷害、抗病和良种推广等研究方面,得到日本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的资助最多。杂豆研究主要在北海道农业试验场旱作研究所和什胜农业试验场,进行红小豆、芸豆研究,现有5个研究人员。除此之外,兵库县、京都府也有两名兼职研究人员。
日本豆类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品种资源、新品种选育、抗冷害(生理)和抗病研究及机械化生产。自从1933年遭受冷害后,培育抗寒性强的品种一直是日本豆类育种研究的主攻目标。为了提高豆类育种水平,选育出适于生产的优良品种,北海道三个科研单位都在政府和基金会的资助下,建立了人工气候室。其中光照、温度两个控制室可以模拟各种气候条件,对豆类资源、原代材料进行鉴定。他们利用这些设备和条件选育出许多抗寒性强的豆类品种和材料。
(二)日本豆类研究主要成就
1、大豆育种
日本大豆育种主要是耐冷性育种,选育抗生育不良型冷害、障碍型冷害、迟延型冷害品种。目前育成并推广的耐冷性品种有大粒白种脐、中粒褐种脐、大粒绿种皮和小粒白种脐。大豆新育成品种都要经过耐冷性鉴定、机械收获适应性鉴定(裂荚特性)、抗抱襄线虫病和矮化病鉴定,同时还要对加工品质及保存特性进行鉴定。只有这样,才能选育出适于日本北部地区栽培,适于机械化收获,符合食品加工需要的大豆新品种。
2、红小豆、芸豆育种
日本红小豆育种目标是选育耐冷性强、高产、优质、适于机械化收获、抗或耐落叶病、茎疫病、萎蔫病品种。目前育成并推广的新品种有襟裳红小豆、大纳言。芸豆育种目标除要求植株矮化,抗黄化病、炭疽病之外,其他基本与红小豆相同。目前育成并推广的主要有中粒的红色品种“福胜”和中粒的白色品种“雪手亡’。日本的红小豆资源最早来源于中国黑龙江,芸豆资源也是来源于中国。现在推广的红小豆品种,都具有中国东北红小豆品种的特点,基本可以说,还是中国东北类型。
红小豆、芸豆品种的耐冷性鉴定分人工气候室鉴定和冷温地实地鉴定。冷温地鉴定采用分期播种方法,使开花期处于低温条件,检验品种对低温的反应特点。抗病鉴定设有专门的病圃。
3、杂豆类遗传资源的保存、鉴定
北海道立农业试验场从世界各地收集杂豆资源。据介绍,他们目前保存的红小豆品种资源约3000多份,芸豆资源约2000多份。红小豆资源中,日本约占80%,韩国约占17%,中国(包括台湾)约占2%,美国等约占1.5%;芸豆资源中,日本约占20%,南美州约占28%,北美州约占9%,中美州约占13%,其它国家约占30%。他们除进行红小豆、芸豆育种研究外,还进行品种资源保存、种子更新和各种特性鉴定,将育种与品种资源合为一体,这样便于研究利用。
4、豆类栽培研究
日本的豆类栽培研究,主要是机械化的栽培管理。首先要求育种家选育适于机械化收获的优良品种,如分枝少、株型紧凑、不炸荚、不易破损等。在此基础上,还研究豆类机械播种、锄草、喷撒农药、收割、脱粒等技术。日本的豆类栽培研究不是单纯的农学的栽培研究,而是农学与农机的机械化栽培管理研究,许多栽培技术,都是机械化操作。
目前,正在研究一种个体(单株)追肥机械、即采用遥控、监测、计算机操作技术,在田间分辩出哪些植株缺肥,就及时追肥,这样避免了肥料的浪费,以降低生产成本。据他们介绍可减少氮、磷肥用量。在肥料方面,主要推广根瘤菌肥。施用根瘤菌肥可增产6%。不同品种之间,对根瘤菌肥的增产效果差别很大,而且根瘤菌肥在大豆、小豆上反应较慢,约需半个月时间才能看到效果,而在芸豆上则在很短时间内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
5、豆类的消费研究
豆类消费动向,是日本豆类振兴会、豆类基金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因为近几年随着生活和食品的多样化,豆类的消费量呈下降趋势。如何促进豆类消费,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针对女性餐厅、饭馆,办了专门的豆类食品杂志、广告,并与电视台合办了宣传豆类食品的节目,向广大妇女介绍各种豆类食品食用知识。同时组织一些名师名厨和加工厂家开发—些新的豆类食品,不断满足市场的需要。
(三)日本豆类生产服务体系
日本豆类生产的生产资料供应、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基本上是通过农协进行的。农协的工作内容是:
1、向农户提供技术服务
农协向农民提供优良品种,种子在卖给农民之前进行了药剂拌种或拌根瘤菌肥,减少了农民自己拌种操作上的麻烦。所提供的种子质量高,农民比较放心。农协还根据豆类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及时提供各种农业技术和生产物资,诸如化肥、农药等。
2、向农户提供市场信息服务
农协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向农民提供市场价格变化的动态,并指导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使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3、确定收购价格,确保产品全部收购
农民生产的红小豆等农产品由农协统—制定等级标准和收购。各收购点按农协制定的产量标准来评定农产品的等级和价格。农协经济实力雄厚,无论农产品销售畅滞如何,全部收购,即使亏损,也是由农协承担,这样就减轻了农民的风险。所以,日本农民非常信任农协,并理所当然地通过农协来使自己的产品进入市场。
三、日本豆类生产及市场需求发展趋势
(一)豆类生产基本稳定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提供的资料分析,日本近年来耕地面积以每年1%的速度在减少。因为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农民种植作物品种的可选择性在增加,豆类播种面积不可能再扩大。从1996—1998年统计数字看,豆类播种面积有升有降,但基本保持稳定,大豆播种面积有增加的趋势,但芸豆播种面积有减少的趋势。可见播种面积的变化主要是不同豆类之间的调整。
日本豆类的单产近年来也基本稳定。一方面,日本人对食物的质量比较挑剔,所以在豆类工作上主要抓改进品质,而对单产高低不太重视。另一方面,日本的农业生产在土壤改良、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已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也就是说在单产方面比较稳定,农民对产量的高低也认为无所谓。有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有市场的调节作用,产量的增减不会影响农民的收入。
因此,可以认为日本豆类生产在相当长一个时间内是基本稳定的。尽管从长远看,受耕地面积减少趋势的影响,播种面积不可避免的会下降,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产的提高可以抵销面积减少带来的影响。
(二)市场需求稳中有降
日本人口的变化近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稳定,目前已进入老年社会,因此可以排除人口增减对需求量的影响。
在日本大量进口的豆类中,占很大比重的大豆主要用来榨油,这部分市场需求是比较稳定的。日本自产大豆和其它杂豆(包括进口的和本国生产的)主要用来做豆腐、豆馅等豆制品食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食品消费越来越多样化,所以增加这类传统豆制品的消费也十分困难。另一方面,豆制食品是日本传统的食品,加工比较繁琐,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愿意选择方便快捷的食品制作方式,特别是年青人,对传统的豆制食品喜欢的越来越少。综合上述分析,日本的豆类市场稳中有降是可能的,但下降也不会太大。
(三)新兴豆类食品广受重视
日本人很重视食物的营养,特别是很重视植物蛋白、纤维素的营养作用。有的日本专家说,日本人把豆类食物放在与肉类食物同样重要的位置。为了日本人的健康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日本有关方面在豆类生产、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非常重视。
日本豆类振兴会和日本豆类基金会对豆类的生产、科研、进口、加工、市场开拓等每一环节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提供资金支持豆类科研,组织专家对出口国的豆类进行考察,特别是在开发豆类制品的新产品方面,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如已经上市的豆糕、豆饼、豆面包,深受人们的欢迎。
(四)豆类进口基本稳定
从日本豆类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分析,豆类进口将基本保持稳定。
1、大豆进口目前美国大豆占据了日本进口大豆的主要市场。美国大豆货源稳定是主要因素。虽然美国大豆是转基因产品,但日本目前没有法律限制、只是要求在豆制品上注以标识,而用它榨油无人问津,所以日本进口美国大豆也比较稳定。随着人们对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的担心不断在增强,如果中国大豆在含油率、价格方面能胜过或接近美国。再加上有关方面严格执行合同,减少从美国进口,恢复增加从中国的大豆进口量是完全可能的。但是日本进口大豆总量不会有明显增加。
2、杂豆类进口日本杂豆生产量很少,中国在日本杂豆类进口中占有的份额约为40—50%,其中红小豆占日本进口量的90%左右,芸豆占25%左右,蚕豆占90%左右,豌豆占7.5%左右。
中国出口日本的杂豆以红小豆为主。中国红小豆,特别是内蒙古生产的红小豆和传统出口产品天津红小豆,很受日本加工企业和进口商的欢迎。他们认为可与北海道什胜地区的红小豆媲美,但什胜红小豆产量太少,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所以,事实上在日本也把中国红小豆用什胜红小豆的品牌来加工、销售。可见,中国杂豆类在日本市场是很有潜力的。
四、体会与建议
我国是豆类生产大国,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都位居世界各国前列,而且种类繁多。北方广大早作区素有种植豆类的传统和习惯,杂豆品种齐全、质量上乘。但近年来豆类同其它农产品一样存在不同程度的卖难,比较效益下降,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使生产起伏较大。通过这次对日本豆类生产、市场、科技等方面的考察,我们深深感到,我国豆类生产、科技、市场开发与日本相比,有优势也有差距。豆类在日本被称为传统饮食文化。日本是豆类消费的主要国家之一。我们应当充分地利用与日本在地理和文化方面相近的优势,努力恢复和提高我国豆类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同时,在国内加大消费宣传,积极开拓豆类市场。为此,特建议如下:
1、在生产方面,要立足于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各具特色的豆类生产基地,并逐步创建自己的产品牌子。长期以来,豆类生产同其它粮食生产一样,以追求数量增长为主,从而导致:一是生产上存在很大盲目性,产量极不稳定,年际间变化较大;二是各类品种混种、混收、混贮,好品种不能形成好产品、好商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如东北的大豆,是当地的优势产品,但种植品种多乱杂,没有明显的主栽品种和生产区域,好的品种不注重提纯防杂,退化严重,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其它杂豆也是如此。而日本尽管豆类生产规模远不及我国,但十分注重基地建设并树立自己的品牌。日本杂豆产区在北海道,在日本市场到处可见北海道“什胜”豆产品,牌子十分响亮,闻名全国。今后我们也应该依据不同生态区域建立稳定的、专业化的生产基地。不同作物、不同品种要有不同的基地,逐步壮大形成规模,构建一地一品的生产格局,并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2、在外贸出口方面,要重合同、讲信誉,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守法意识。日本方面总的认为我国的豆类产品品质是不错的,有的品种象天津红、宝青红小豆在日本知名度很高,但是由于我国收购、出口企业不重视产后分储、精选、加工等环节,出口豆类中的杂质合量高,大小、色泽、形状不一,商品性状较差;另外日方意见较大的是我国有关企业合同履约差,丰年大量要求出口,欠年又不能保证货源。这方面教训很深刻,过去日本主要从我国进口大豆,前几年我国豆类市场紧销,价格较高,一些企业单方不履行合同,日本只好转向美国市场,现在我们想出口,日方却不要。红小豆也是如此,象山西、陕西省出口的红小豆,本来品质很好,可偏要打着天津红的品牌,日方认为是冒牌经营,非常反感,影响了中国豆类产品的声誉。因此,建议有关外贸出口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基地和品牌,严格履行合同,树立公司良好信誉,并在加工分级、恒温冷藏、精选脱水等环节上多下功夫,逐步形成自己的优质品牌。同时,国家在外汇储备不紧的情况下,要逐步取消对外贸经营企业在出口方面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权利(我们在日本小商品市场上看到很多我国商品,其价格比在国内市场要便宜得多,这是很不正常的),彻底放开杂粮杂豆外贸经营权,实行国内外大市场平等竞争,优胜劣汰,避免因不平等竞争而导致自相压价和不注重质量的短期贸易行为的发生。
3、在消费方面,要大力开发豆类和豆类加工食品,不断增加花色品种,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豆类食品营养丰富,但我国开发豆类消费市场与日本差距较大。我国基本属于原始消费类型,而日本近几年为了振兴豆类文化,不断地推出各类以豆子为原料的食品。我们参观的远藤制馅株式会社,以加工豆馅为主,近几年开发几大类豆制食品,包括蛋糕、饮料、果冻等,豆馅的利用也很广泛。他们大力宣传豆子的营养作用,根据日本人生活节奏快的特点,推广豆类方便食品,豆制罐头,豆粉面包,以及各式豆制炒菜,对小孩的配餐添加豆制品等。我们应当借鉴这些经验,在巩固豆类传统饮食的基础上,大力宣传豆类食品的营养作用,加大对豆类食品的开发力度,不断推出新式豆类制成品和豆类菜食谱,增加花色品种,满足不同消费需求,扩大我国的豆类消费市场。
4、在豆类科研和推广方面,既要根据我国国情,注重提高单产的同时,更要特别重视改良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等的研究与推广。与日本相比,我国在豆类科研与推广方面投入的科技力量明显不足,日本在北海道分别建有国立和道立旱作农业试验场,专门从事豆类育种、栽培、加工和机械化方面的研究,投入充足,现代化程度高,特别是在品种改良和机械化上更新换代快,成果显着。而我国目前从事豆类科研的力量及投入少,而且极其分散,在豆类育种和栽培技术上难有突破、现有的优质品种防杂保纯不够,退化严重,机械化程度低,农民种豆基本沿袭着原始的粗放经营状态。今后我们应有计划地根据不同生态区域,在豆类主产区建设豆类研究示范中心,集育种、提纯、栽培、植保、土肥、机械化于一体,切实加大豆类科技开发与机械化试验示范工作,提高豆类科技贡献率,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我国的豆类生产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5、要建立健全豆类生产经营、加工、销售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豆类产业化程度,造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豆类生产的态势。日本大豆生产管理以国家为主,而杂豆则以社会或企业为主,分别由豆类振兴会和豆类基金会去抓。因此,建议在豆类主产区成立由生产、科研、经营、加工、消费者组成的豆类协会,先由国家给予一定支持,逐步过渡到企业和社会赞助,类似日本豆类振兴会和基金会那样,具体负责协调豆类生产、加工、贸易、消费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要鼓励外贸企业、加工企业进入生产领域,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豆类生产、加工、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总体上看,发展豆类生产在我国有着巨大的潜力,应当成为我国特别是北方旱作区今后调整结构的重点之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树立大粮食观点,把豆类振兴纳入到粮食工作之中,不断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积极开发国内国际市场,大力引导国民的消费需求。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豆类生产、加工、贮藏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完善豆类生产、加工、经营等方面的质量标准,提高对豆类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信息收集和统计工作,健全豆类指导和服务组织,促进豆类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