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校工会工作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深入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努力开创工会工作的新局面。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1、抓好政治学习,强化职业道德。师德如何,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有正确的理论武装,是否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校坚持每周一次的理论学习制度,组织教师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把“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追求,以家长、社会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教育工作的标准,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组织教师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特别是江苏省教委《关于加强教师队伍精神文明建设,坚决刹住不良风气的通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通过学习,全校教师坚定了理想和信念,提高了政治觉悟,增强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了做好本职工作的主动性、极积性和创造性。
2、开展争创活动,树立学习榜样。积极响应区教育系统15名劳动模范联名向全体教育工作者发出的“让教育充满爱,让人民更满意”的倡议,利用政治学习和教师大会等形式,认真学习《倡议书》,学习和宣传劳模的先进事迹,并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广造声势,实现全员参与,人人争先。努力使学习先进由自发向自觉、由分散向集中、由外在教化向内在追求、由个人行为向集体行为的转变,不断提高活动实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讨论,使“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确立教育就是服务、教育需要奉献的思想,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在校园内努力营造“学劳模、赶先进、比奉献”的浓厚氛围。围绕学校“三年发展目标”和近阶段中心工作,组织全校教职工自觉对照岗位职责、目标要求,对照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主动查找自身的不足与差距,制定奋斗目标和“学、赶、比”的措施,以实际行动向劳模学习,向先进看齐。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评优评先活动,树立新的学习榜样,宣传校内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用身边的榜样教育和激发广大教师“学、赶、比”的积极性,并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教师节前举行校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标兵”的评选,通过评选,使广大教职员工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学校坚持实施“四大工程”,即以师德为中心、提高教师自我素养的“形象工程”,旨在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青蓝工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名师工程”,为提高教师福利、解决教师后顾之忧的“安居工程”。
3、构筑铜墙铁壁,杜绝不正之风。我校积极参加教育系统行风建设,构建防范体系,以赢得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鼓励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积极发展;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决不侮辱、谩骂学生,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格履行保护青少年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法律职责,坚决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针对学生良莠不齐的心理状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专职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并开通了心理教育热线和心理咨询信箱。
教师绝不为学生乱订资料,严格按照省教委苏教基(XX)3号文件要求订购学生用书,任何人不得私自征订有关学科的复习资料。学校认真落实“托一把”工作,坚决抵制有偿家教。学校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任课教师每周给他们开一次小灶,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
4、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师德建设。为了弘扬高尚的师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校改革了教师评价机制。每个学期都要让学生对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进行无记名评价,把过去单一的领导评教师改为同行评、学生评、家长评、社会评、领导评相结合,保证了评价的客观、公正、全面。
通过不懈的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已经成为每一个省前中人的追求。在生源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 XX年全国中学生五大奥赛中有23人获得江苏赛区一等奖,XX年高考有 626人超过本二录取分数线,439人超过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650分以上的高分45人,600分以上的高分278人;被全国知名高校录取130多人,其中录取清华13人,名列江苏省第一。
二、加强民主建设,进一步深化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为了进一步落实依法治校,党总支、校行政联系实际,认真学习中央、省、市关于开展法制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文件,提高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的依法治校、依法施教、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我校坚持每周一次的校长办公会议、每两周一次的行政会议。学校非常重视党组织、工会、教工团支部的建设和工作的开展,能充分发挥各个层次人员的积极作用,重大事项一定要经过党、政、工、团联席会议通过。能不断健全校内监督机制,坚持校务公开,在学校阅览室公布学校的收支明细账目。组建了各年级家长委员会,学校办学目标和重大举措能及时和家长委员会沟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1、抓好政治学习,强化职业道德。师德如何,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有正确的理论武装,是否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校坚持每周一次的理论学习制度,组织教师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把“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追求,以家长、社会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教育工作的标准,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组织教师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特别是江苏省教委《关于加强教师队伍精神文明建设,坚决刹住不良风气的通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通过学习,全校教师坚定了理想和信念,提高了政治觉悟,增强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了做好本职工作的主动性、极积性和创造性。
2、开展争创活动,树立学习榜样。积极响应区教育系统15名劳动模范联名向全体教育工作者发出的“让教育充满爱,让人民更满意”的倡议,利用政治学习和教师大会等形式,认真学习《倡议书》,学习和宣传劳模的先进事迹,并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广造声势,实现全员参与,人人争先。努力使学习先进由自发向自觉、由分散向集中、由外在教化向内在追求、由个人行为向集体行为的转变,不断提高活动实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讨论,使“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确立教育就是服务、教育需要奉献的思想,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在校园内努力营造“学劳模、赶先进、比奉献”的浓厚氛围。围绕学校“三年发展目标”和近阶段中心工作,组织全校教职工自觉对照岗位职责、目标要求,对照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主动查找自身的不足与差距,制定奋斗目标和“学、赶、比”的措施,以实际行动向劳模学习,向先进看齐。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评优评先活动,树立新的学习榜样,宣传校内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用身边的榜样教育和激发广大教师“学、赶、比”的积极性,并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教师节前举行校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标兵”的评选,通过评选,使广大教职员工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学校坚持实施“四大工程”,即以师德为中心、提高教师自我素养的“形象工程”,旨在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青蓝工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名师工程”,为提高教师福利、解决教师后顾之忧的“安居工程”。
3、构筑铜墙铁壁,杜绝不正之风。我校积极参加教育系统行风建设,构建防范体系,以赢得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鼓励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积极发展;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决不侮辱、谩骂学生,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格履行保护青少年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法律职责,坚决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针对学生良莠不齐的心理状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专职的心理教师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并开通了心理教育热线和心理咨询信箱。
教师绝不为学生乱订资料,严格按照省教委苏教基(XX)3号文件要求订购学生用书,任何人不得私自征订有关学科的复习资料。学校认真落实“托一把”工作,坚决抵制有偿家教。学校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任课教师每周给他们开一次小灶,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
4、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师德建设。为了弘扬高尚的师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校改革了教师评价机制。每个学期都要让学生对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进行无记名评价,把过去单一的领导评教师改为同行评、学生评、家长评、社会评、领导评相结合,保证了评价的客观、公正、全面。
通过不懈的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已经成为每一个省前中人的追求。在生源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 XX年全国中学生五大奥赛中有23人获得江苏赛区一等奖,XX年高考有 626人超过本二录取分数线,439人超过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650分以上的高分45人,600分以上的高分278人;被全国知名高校录取130多人,其中录取清华13人,名列江苏省第一。
二、加强民主建设,进一步深化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为了进一步落实依法治校,党总支、校行政联系实际,认真学习中央、省、市关于开展法制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文件,提高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的依法治校、依法施教、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我校坚持每周一次的校长办公会议、每两周一次的行政会议。学校非常重视党组织、工会、教工团支部的建设和工作的开展,能充分发挥各个层次人员的积极作用,重大事项一定要经过党、政、工、团联席会议通过。能不断健全校内监督机制,坚持校务公开,在学校阅览室公布学校的收支明细账目。组建了各年级家长委员会,学校办学目标和重大举措能及时和家长委员会沟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