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80后作为青年走入社会,与之相关的话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包括80后的就业、婚姻、生育等。电视剧《蜗居》热播后,由此引发的讨论更是热烈。在近期针对××市青年婚嫁趋势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了几个有趣的现象,也折射出当前社会的几个问题。此次调研主要是通过参加扬城近期举办的万人相亲会和单独采访的形式,总结当前××青年婚嫁趋势特征。
相亲会作为现在男女比例失调和信息不对称现状下解决青年婚姻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媒体、网络以及搭建的各种平台大肆风靡。此次相亲会的形式是给参会人员每人发一张卡片,上面详细记录着各种个人信息,凡是对某人有意向的可以在其卡片上贴上爱心小卡片,留下自己的信息,这样双方有意向的有缘人便从这张小小卡片开始了联系。通过简单统计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共性的东西。
一、青年婚嫁趋势特征
1、最受欢迎男士特征
第一个明显特征是自有产权房,看来蜗居中挖掘的“坟墓”在现实中一览无余。凡是有产权房的男士卡片,爱心贴士远远多于租房者。例如某身高不够、学历不高、职业不稳的男士卡片上却贴满爱心,分析发现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有自有产权房两套。第二个明显特征是良好的家境,某男,本科,职业居然是大学教师,笔者正好奇为什么本科也是大学老师,而且是那么年轻,后来一看介绍得知其父亲是教授。原来除了实实在在的资本起作用外还有社会资本也很是重要的,尤其是当今的社会。第三个明显特征是良好的工作,比如电信部门,某男电信、硕士、月入5000++,应征者如云,这完全是人力资本在起作用。第四个重要因素是身高,貌似175以上的男士更受欢迎,这是自身客观条件或者说是先天资源优势。
2、最受欢迎的女士特征
男士对女士要求的总体特征:一是年纪要轻,基本上83后的还属于“畅销款”,83前的属于“滞销款”,再往前基本要运用“促销手段”了。二是工作要稳,男士提的条件中,有很大部分提到要有稳定工作,如教师、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等,这样有利于照顾家庭,尤其是考虑下一代的时候,超级现实。这些属于典型的想“娶碗族”。三是气质要好,估计这点属于典型的面子工程,男士找对象不仅仅要网实用而且还要讲究品牌吧。四是要性格要和,这点倒也是实实在在,总不能找一个南辕北辙型的,天天掐架,天天陷于矛盾磨合期吧,性格相合乃是两者长期之和的必备条件。
3、与会女士特征
与会女士共性:一是供给超过需求,女士数量远远大于男士数量,供需失衡了。在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明明是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但在多数相亲场合,都是女多男少的局面。尤其是“剩女”问题更是突出。二是总体素质较高,基本上属于高学历、高年龄、高收入的“三高”人群。应征女性年龄大都处于25岁以后,估计都在黄金段后的滞销期了。学历大多在本科以上,职业也属于稳定性,大多收入处于城市中等收入以上,更为怪异的是有很多竟然是男士需求的“碗族”。看来关键原因是信网息不对称引起的结构性失衡。三是女士主动性和积极性高于男性。在僧多粥少的男方市场的情况下,女性明显迫于竞争和生存压力,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更有甚者,直接拿笔签名留下联系方式于心仪对象卡片上。
4、女士对男士的要求特征
女士对男士的要求特征:一是有财,这点可以从对住房、职业、收入的要求上体现出来;二是要有材,身高是主要的直接体现,男士172cm估计是最低要求了;三是要有才,至少要是潜力股,这可以从对男士职业、学历的要求上体现。三“才”具备的男性必成奇货。
二、婚嫁趋势背后的原因分析
1、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当前剩男剩女问题的重要原因。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需要第三方发挥桥梁的作用,相亲会就是当前剩男剩女之间的沟通桥梁之一。
(1)婚姻市场上逆向选择
在婚姻市场上,婚配双方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在婚姻合约中的逆向选择,这进一步加大了婚姻合约的交易成本。首先,婚配双方开始只能了解一些表面信息特征(如相貌、财富等),并不了解对方潜在的信息特征(如品德、学识等),而这些特征往往会被特质较差的人所隐瞒,特质较高的人本希望与特质较高的人在一起,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他(她)可能因为不了解信息而作出了最坏的决策,将自己出价给在婚姻市场上积极的搜寻者了。其次,婚配双方在促进信息的双向交流时,往往会出现典型的逆向选择。
如在约会中,特质较差的人往往会为达成婚姻合约而故意表现一些并不存在的信息特征,并且会为迎合对方的喜好而委屈自己,甚至会每天热情的纠缠对方。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导致逆向选择的最差结果。如果双方相互了解,即信息是对称的,这种情况肯定不会发生,所以女性希望通过更多具有保障性的如提高住房、职业、学历等信息要求来降低风险。
(2)交际圈的受限影响信息源
青年人尤其是当前的80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更多的时间精力忙于工作,交际圈狭窄。在调查采访中发现交际圈子基本上是从学校的“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演变为“家-单位”两点一线。这就使得青年获取婚姻市场信息大大受到限制。虽然当前是信息时代,网络的发达使得生活更加便捷,时下流行的“宅文化”也应运而生。衣食住行很多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于是青年用于现实中扩展交际的时间更加萎缩。
(3)混淆信息干扰最终决策
网络的盛行犹如双刃剑,一方面是爆炸式的信息量给社会带来便捷,但另一方是信息质量受到质疑。大量交友、聊天、社交虚拟网络的负面新闻使得网络公信力受到质疑,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到现实生活存在差距,所以虽然有一个良好的平台,但大量的干扰信息导致婚姻市场上双方的决策受限制。更多的青年希望在现实社会中互相接触、了解再最终做出选择。
2、女性择偶标准的提高
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男女比例是男多女少,但在目前的剩男剩女中更多的是女性。原因之一是女性提高了择偶标准。
假设用p表示女性择偶标准,q表示需求、供给数量,s表示供给数量,则q=a-bp,s=c+dp。假设供求均衡时的点是p0点。女性择偶标准的提高,相当于提高价格,价格从p0提高到p1,使得男性对女性需求量减少,从q0减少到q1,但在这个价格下的供给量增加,从s0增加到s1,这样就使得整个市场处于s1>q1的供过于求状态。于是很多高素质的女性成为了剩女。
3、高房价影响婚嫁取向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429人(79.5%的人为“80后”)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4.2%的人表示自己身边的“80后”夫妻因为房子问题产生矛盾的人较多,超过7成人表示自己身边的“80后”因为没房不结婚的人很多,超过5成人认为“80后”夫妻会因为没有房子不幸福。在采访中,很多女性朋友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在选择结婚对象时,一定会倾向有房子的那一方,在现实面前,她们却不得不去考虑如何使未来生活的重担减轻一些。而一些男性朋友却明确表示,在房价居高不下的今天,爱情似乎变得非常脆弱,让他们这些买不起房子的男青年成了婚恋市场的弱势群体。在高房价面前,爱情的确变得有些苍白。“没房怎么找女朋友”左右了许多男孩子的心;“没房怎么结婚”也成为女孩子的心声。爱情受高房价的重伤,已是不争的事实。于是,一些人爱上了房子,最后“嫁给了房子”。
如此相亲会,却能折射出当今的多个社会问题,尤其是住房和就业问题可见一斑。
相亲会作为现在男女比例失调和信息不对称现状下解决青年婚姻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媒体、网络以及搭建的各种平台大肆风靡。此次相亲会的形式是给参会人员每人发一张卡片,上面详细记录着各种个人信息,凡是对某人有意向的可以在其卡片上贴上爱心小卡片,留下自己的信息,这样双方有意向的有缘人便从这张小小卡片开始了联系。通过简单统计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共性的东西。
一、青年婚嫁趋势特征
1、最受欢迎男士特征
第一个明显特征是自有产权房,看来蜗居中挖掘的“坟墓”在现实中一览无余。凡是有产权房的男士卡片,爱心贴士远远多于租房者。例如某身高不够、学历不高、职业不稳的男士卡片上却贴满爱心,分析发现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有自有产权房两套。第二个明显特征是良好的家境,某男,本科,职业居然是大学教师,笔者正好奇为什么本科也是大学老师,而且是那么年轻,后来一看介绍得知其父亲是教授。原来除了实实在在的资本起作用外还有社会资本也很是重要的,尤其是当今的社会。第三个明显特征是良好的工作,比如电信部门,某男电信、硕士、月入5000++,应征者如云,这完全是人力资本在起作用。第四个重要因素是身高,貌似175以上的男士更受欢迎,这是自身客观条件或者说是先天资源优势。
2、最受欢迎的女士特征
男士对女士要求的总体特征:一是年纪要轻,基本上83后的还属于“畅销款”,83前的属于“滞销款”,再往前基本要运用“促销手段”了。二是工作要稳,男士提的条件中,有很大部分提到要有稳定工作,如教师、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等,这样有利于照顾家庭,尤其是考虑下一代的时候,超级现实。这些属于典型的想“娶碗族”。三是气质要好,估计这点属于典型的面子工程,男士找对象不仅仅要网实用而且还要讲究品牌吧。四是要性格要和,这点倒也是实实在在,总不能找一个南辕北辙型的,天天掐架,天天陷于矛盾磨合期吧,性格相合乃是两者长期之和的必备条件。
3、与会女士特征
与会女士共性:一是供给超过需求,女士数量远远大于男士数量,供需失衡了。在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明明是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但在多数相亲场合,都是女多男少的局面。尤其是“剩女”问题更是突出。二是总体素质较高,基本上属于高学历、高年龄、高收入的“三高”人群。应征女性年龄大都处于25岁以后,估计都在黄金段后的滞销期了。学历大多在本科以上,职业也属于稳定性,大多收入处于城市中等收入以上,更为怪异的是有很多竟然是男士需求的“碗族”。看来关键原因是信网息不对称引起的结构性失衡。三是女士主动性和积极性高于男性。在僧多粥少的男方市场的情况下,女性明显迫于竞争和生存压力,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更有甚者,直接拿笔签名留下联系方式于心仪对象卡片上。
4、女士对男士的要求特征
女士对男士的要求特征:一是有财,这点可以从对住房、职业、收入的要求上体现出来;二是要有材,身高是主要的直接体现,男士172cm估计是最低要求了;三是要有才,至少要是潜力股,这可以从对男士职业、学历的要求上体现。三“才”具备的男性必成奇货。
二、婚嫁趋势背后的原因分析
1、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当前剩男剩女问题的重要原因。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需要第三方发挥桥梁的作用,相亲会就是当前剩男剩女之间的沟通桥梁之一。
(1)婚姻市场上逆向选择
在婚姻市场上,婚配双方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在婚姻合约中的逆向选择,这进一步加大了婚姻合约的交易成本。首先,婚配双方开始只能了解一些表面信息特征(如相貌、财富等),并不了解对方潜在的信息特征(如品德、学识等),而这些特征往往会被特质较差的人所隐瞒,特质较高的人本希望与特质较高的人在一起,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他(她)可能因为不了解信息而作出了最坏的决策,将自己出价给在婚姻市场上积极的搜寻者了。其次,婚配双方在促进信息的双向交流时,往往会出现典型的逆向选择。
如在约会中,特质较差的人往往会为达成婚姻合约而故意表现一些并不存在的信息特征,并且会为迎合对方的喜好而委屈自己,甚至会每天热情的纠缠对方。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导致逆向选择的最差结果。如果双方相互了解,即信息是对称的,这种情况肯定不会发生,所以女性希望通过更多具有保障性的如提高住房、职业、学历等信息要求来降低风险。
(2)交际圈的受限影响信息源
青年人尤其是当前的80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更多的时间精力忙于工作,交际圈狭窄。在调查采访中发现交际圈子基本上是从学校的“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演变为“家-单位”两点一线。这就使得青年获取婚姻市场信息大大受到限制。虽然当前是信息时代,网络的发达使得生活更加便捷,时下流行的“宅文化”也应运而生。衣食住行很多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于是青年用于现实中扩展交际的时间更加萎缩。
(3)混淆信息干扰最终决策
网络的盛行犹如双刃剑,一方面是爆炸式的信息量给社会带来便捷,但另一方是信息质量受到质疑。大量交友、聊天、社交虚拟网络的负面新闻使得网络公信力受到质疑,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到现实生活存在差距,所以虽然有一个良好的平台,但大量的干扰信息导致婚姻市场上双方的决策受限制。更多的青年希望在现实社会中互相接触、了解再最终做出选择。
2、女性择偶标准的提高
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男女比例是男多女少,但在目前的剩男剩女中更多的是女性。原因之一是女性提高了择偶标准。
假设用p表示女性择偶标准,q表示需求、供给数量,s表示供给数量,则q=a-bp,s=c+dp。假设供求均衡时的点是p0点。女性择偶标准的提高,相当于提高价格,价格从p0提高到p1,使得男性对女性需求量减少,从q0减少到q1,但在这个价格下的供给量增加,从s0增加到s1,这样就使得整个市场处于s1>q1的供过于求状态。于是很多高素质的女性成为了剩女。
3、高房价影响婚嫁取向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429人(79.5%的人为“80后”)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4.2%的人表示自己身边的“80后”夫妻因为房子问题产生矛盾的人较多,超过7成人表示自己身边的“80后”因为没房不结婚的人很多,超过5成人认为“80后”夫妻会因为没有房子不幸福。在采访中,很多女性朋友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在选择结婚对象时,一定会倾向有房子的那一方,在现实面前,她们却不得不去考虑如何使未来生活的重担减轻一些。而一些男性朋友却明确表示,在房价居高不下的今天,爱情似乎变得非常脆弱,让他们这些买不起房子的男青年成了婚恋市场的弱势群体。在高房价面前,爱情的确变得有些苍白。“没房怎么找女朋友”左右了许多男孩子的心;“没房怎么结婚”也成为女孩子的心声。爱情受高房价的重伤,已是不争的事实。于是,一些人爱上了房子,最后“嫁给了房子”。
如此相亲会,却能折射出当今的多个社会问题,尤其是住房和就业问题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