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区的文化建设关系社区的和谐稳定,从而关乎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标志着社区文化建设质量高低的社区图书馆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机构,而是体现着一种公共生活的理想。任何一个公民都有接触和了解信息的权利,而图书馆就是信息的载体。
社区图书馆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是公共图书馆的纵向延伸。它的出现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它主要为周边的居民读者提供便利、快捷的信息服务,从而成为所在区域群众的精神乐园。生活在每个社区的居民,感受最多也最为关心的还是身边的文化---社区文化。因此,城市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显然应该在基层,在社区。笔者就如何建设一个让居民满意的社区图书馆提几点拙见。
一、社区图书馆的地位
现今的公共图书馆最基层设置为区(县)级,社区图书馆并未纳入公共图书馆体系。现有的社区图书馆多数只是作为社区文化站或居委会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并隶属文化站或居委会管理。
二、社区图书馆发展现状
社区图书馆的地位决定了它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社区建设经费的逐年提高,社区图书馆条件相应也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总体情况还是相对滞后,存在一系列问题。
1、资金匮乏
现有的多数图书馆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投入方式单一,投入有限,藏书增长受到限制,设备更新速度缓慢,文化活动等一些延伸性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直接影响社区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文献资源欠缺
国际上衡量图书馆发展水平有两个主要指标:一是平均一座图书馆的服务人口数;二是一座城市的人均公共藏书量。标准是5万人应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藏书最少3册。在社区建设初期,区政府给每个社区补贴一千元用于购置新书。现在,虽然每个社区都设有图书室或阅览室,但有的阅览室藏书量还不及个人藏书量多。城市社区尚且如此,乡村的条件就更可想而知了。
3、藏书品种少,内容单一
社区图书馆一般只藏有印刷型文献,电子文献几乎没有;图书的类型较单一,多数是文学、生活类图书。因缺少购书经费,也存在购买盗版书的现象,图书更新速度缓慢。因此,门庭冷落,少人问津。
4、服务管理效能低
社区图书馆缺乏具有管理知识和运作能力的专业人员,基本只能承担简单的图书借还工作,服务类型单一,影响图书馆效能的发挥。
三、社区图书馆运作模式
长期以来,社区图书馆的管理体制还是遵循计划经济下“一地一馆”、千“区”一面的模式。在藏书量、馆舍面积、管理规范、设施标准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因此,急需更新旧的管理理念,积极参与社会大循环,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应努力寻求建设特色馆的模式。除了政府投入办馆外,能否尝试其它的几种办馆方式。一是将城市的公共图书馆与一个或若干个社区图书馆联合起来,形成一种总馆与分馆的关系。由社区提供场所,文献资料由公共图书馆提供,并配备专业管理人员负责管理。这样,一方面公共图书馆闲置的文献资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又有了经济效益;而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又可以在身边享受到与公共图书馆同等质量的服务,使社会利益最大化。位于赛罕区的学府花园图书馆正是这种模式的尝试者。该馆是内蒙古图书馆的分馆,是自治区第一家社区图书馆。八千多居民拥有二万册藏书,借阅方便,居民满意。二是社区与附近高校图书馆联合办馆,实行一馆两用。高校历来代表着当代的最高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合作办馆将会提升社区图书馆的素养。三是社区图书馆与企业共建。社区内一般都驻有一些企业和单位,社区可主动与之联姻,由这些企业和单位出资、社区出面联合办馆,服务面向社区居民和企事业职工。四是个人办馆。鼓励热心公益事业的实业家以个人名义出资建馆,由出资者全权运作,在不影响公益服务的前提下,使投资者获取合理的经济利益。社区居民只是图书馆的受益者,两相得益,各取所需。五是居民集资办馆,自建自用。一般由居委会倡导,由社区居民捐资、捐物、捐报刊、捐书籍等来筹建,管理人员由居委会工作人员担任。
社区图书馆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是公共图书馆的纵向延伸。它的出现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它主要为周边的居民读者提供便利、快捷的信息服务,从而成为所在区域群众的精神乐园。生活在每个社区的居民,感受最多也最为关心的还是身边的文化---社区文化。因此,城市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显然应该在基层,在社区。笔者就如何建设一个让居民满意的社区图书馆提几点拙见。
一、社区图书馆的地位
现今的公共图书馆最基层设置为区(县)级,社区图书馆并未纳入公共图书馆体系。现有的社区图书馆多数只是作为社区文化站或居委会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并隶属文化站或居委会管理。
二、社区图书馆发展现状
社区图书馆的地位决定了它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社区建设经费的逐年提高,社区图书馆条件相应也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总体情况还是相对滞后,存在一系列问题。
1、资金匮乏
现有的多数图书馆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投入方式单一,投入有限,藏书增长受到限制,设备更新速度缓慢,文化活动等一些延伸性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直接影响社区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文献资源欠缺
国际上衡量图书馆发展水平有两个主要指标:一是平均一座图书馆的服务人口数;二是一座城市的人均公共藏书量。标准是5万人应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藏书最少3册。在社区建设初期,区政府给每个社区补贴一千元用于购置新书。现在,虽然每个社区都设有图书室或阅览室,但有的阅览室藏书量还不及个人藏书量多。城市社区尚且如此,乡村的条件就更可想而知了。
3、藏书品种少,内容单一
社区图书馆一般只藏有印刷型文献,电子文献几乎没有;图书的类型较单一,多数是文学、生活类图书。因缺少购书经费,也存在购买盗版书的现象,图书更新速度缓慢。因此,门庭冷落,少人问津。
4、服务管理效能低
社区图书馆缺乏具有管理知识和运作能力的专业人员,基本只能承担简单的图书借还工作,服务类型单一,影响图书馆效能的发挥。
三、社区图书馆运作模式
长期以来,社区图书馆的管理体制还是遵循计划经济下“一地一馆”、千“区”一面的模式。在藏书量、馆舍面积、管理规范、设施标准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因此,急需更新旧的管理理念,积极参与社会大循环,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应努力寻求建设特色馆的模式。除了政府投入办馆外,能否尝试其它的几种办馆方式。一是将城市的公共图书馆与一个或若干个社区图书馆联合起来,形成一种总馆与分馆的关系。由社区提供场所,文献资料由公共图书馆提供,并配备专业管理人员负责管理。这样,一方面公共图书馆闲置的文献资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又有了经济效益;而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又可以在身边享受到与公共图书馆同等质量的服务,使社会利益最大化。位于赛罕区的学府花园图书馆正是这种模式的尝试者。该馆是内蒙古图书馆的分馆,是自治区第一家社区图书馆。八千多居民拥有二万册藏书,借阅方便,居民满意。二是社区与附近高校图书馆联合办馆,实行一馆两用。高校历来代表着当代的最高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合作办馆将会提升社区图书馆的素养。三是社区图书馆与企业共建。社区内一般都驻有一些企业和单位,社区可主动与之联姻,由这些企业和单位出资、社区出面联合办馆,服务面向社区居民和企事业职工。四是个人办馆。鼓励热心公益事业的实业家以个人名义出资建馆,由出资者全权运作,在不影响公益服务的前提下,使投资者获取合理的经济利益。社区居民只是图书馆的受益者,两相得益,各取所需。五是居民集资办馆,自建自用。一般由居委会倡导,由社区居民捐资、捐物、捐报刊、捐书籍等来筹建,管理人员由居委会工作人员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