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半解
【汉语拼音】yī zhī bàn jiě
【成语解释】
形容一个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语或出宋.张栻〈寄周子充尚书〉。
【成语典故】
宋.张栻〈寄周子充尚书〉(据《张南轩先生文集.卷一.书》引)
盖致知力行,此两者工夫互相发也。寻常与朋友讲论,愚意欲其据所知者而行之。行而思之,庶几所践之实,而思虑之开明,不然。贪高慕远,莫能有之,果何为哉?然有所谓知之至者,则其行自不能已,然须致知力行工夫既到,而后及此,如颜子是也。彼所谓欲罢不能者,知之至而自不能以已也。若学者以想象臆度,或一知半解为知道,而日知之则无不能行,是妄而已。曾皙咏归之语,亦可谓见道体矣。而孟子犹以其行不掩为狂,而况下此者哉!
【成语注解】
1、典故或见于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
2、臆度:主观的揣测。
〔参考数据〕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我评之非僭也,辩之非妄也。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诗道如是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
【成语出处】
1、宋.张栻〈寄周子充尚书〉:“若学者以想象臆度,或一知半解为知道,而日知之则无不能行,是妄而已。”
2、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3、明.李贽《续焚书.卷一.与焦漪园太史》:“慈湖虽得象山简易直截之旨,意尚未满,复参究禅林诸书,盖真知生死事大,不欲以一知半解自足已也。”
4、《野叟曝言.第一一八回》:“愚兄博览群书,熟闻母训,始得一知半解。”
5、《唐宋诗醇.卷三三.眉山苏轼诗一》:“洵乎独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诗也。而陈师道顾谓其初学刘禹锡,晚学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欤?”
6、《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安老爷虽是满腹学问,向来对一知半解,无不虚心。”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形容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
使用类别 用在“理解笼统”的表述上。
【一知半解造句】
1、这事我一知半解,恕我无法向你说明。
2、我对网络购物一知半解,请您教教我吧!
3、一知半解的认知,会造成学习上更大的障碍。
4、有关这个问题,我仍在了解中,目前还是一知半解。
5、这问题没那么单纯,他一知半解地说明只会让人更加胡涂。
6、这些题目都很难,尽管老师解说了半天,我还是一知半解。
7、我希望对这个问题能再继续观察,一知半解并不能让我满意。
8、原来他是玉器方面的行家,我还以为他一知半解地乱盖而已。
9、我来山村已经一年多了,但是对于这村里的习俗,依然一知半解。
10、我希望同学都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求学精神,不要局限于一知半解。
辨识
【近义词】:不求甚解
【反义词】:融会贯通
【一知半解的成语故事】
对于“一知半解”一语的源头,有人以为来自于宋代大儒张栻的〈寄周子充尚书〉。张栻为宋代著名理学家之一,〈寄周子充尚书〉中有一段文字是讲述他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理学观。他认为学者欲穷究真理,应同时注意到“致知”与“力行”两种工夫,将所知付诸行动,行动时又不断思虑以增所知,如此周而复始方能有持续的进步。但若为学时未求真知,光凭主观揣度,或不求甚解,又以其为所知并据之而行,那么所得的一切将会是虚妄不实的。张栻这段文字,不但强调了“致知”与“力行”的为学工夫,也阐明了求真知的必要性。而后人便以他文中的“一知半解”,用来形容一个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另外,在同一时代严羽所作的《沧浪诗话》中,亦见此语。《沧浪诗话》是本文学批评专著,以禅道论诗,主张诗贵妙悟。在〈诗辩〉一篇中便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又说“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悟之浅深自然就影响诗的成就。而有人以为“一知半解”即源于此处的“一知半解之悟”,也是用来形容了解有限,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