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桃僵
【汉语拼音】lǐ dài táo jiāng
【成语解释】
李树代替桃树受虫咬而枯死。语本乐府古辞〈鸡鸣〉。后用“李代桃僵”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成语典故】
乐府古辞〈鸡鸣〉(据《乐府诗集.卷二八.相和歌辞三》引)
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荡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刑法非有贷,柔协正乱名。黄金为君门,璧玉为轩(阑)堂。上有双樽酒,作使邯郸倡。刘王碧青甓,后出郭门王。舍后有方池,池中双鸳鸯。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鸣声何啾啾,闻我殿东厢。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五日一时来,观者满路傍。黄金络马头,颎颎何煌煌。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殭。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成语注解】
1、 露井:没有覆盖的井。
2、啮:啃、咬。
3、殭:通“僵”。动物死后尸体不腐朽的。这里指李树代替桃树被虫咬而枯死。
【成语出处】
1、清.孙燮〈平粜行〉:“官颁竹签当符节,唱名对簿关防施。或作晋鄙兵符窃,李代桃僵难究诘。”
2、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一.词曲部.结构第一》:“然则彼与蔡邕未必有隙,何以有隙之人,止暗寓其姓,不明叱其名,而以未必有隙之人,反蒙李代桃僵之实乎?”
3、清.黄遵宪〈感事〉诗其四:“芝焚蕙叹嗟僚友,李代桃僵泣弟兄。”
4、《冷眼观.第二八回》:“不道天不从人,事机败露,下书者为华尔逻骑所获,遂密斩来使,行李代桃僵之计。”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使用类别 用在“替人顶罪”、“暗中变换”的表述上。
【李代桃僵造句】
1、这件事明明是老王的错,你为什么要李代桃僵,为他顶罪?
2、像你这种偷梁换柱、李代桃僵的做法,迟早会被明眼人识破。
3、警察一时疏忽,错抓了罪犯的弟弟,以致发生李代桃僵的情形。
4、这件事本来是我的错,他却李代桃僵,为我承担了责任,使我很不好意思。
5、人应该要学习负责,你这样李代桃僵地为他承担责任,不是帮他,反而是害了他。
【反义词】嫁祸于人
【参考词语】:李代桃殭
【汉语拼音】:lǐ dài táo jiāng
【成语解释】:即“李代桃僵”。见“李代桃僵”条。
1、《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八》:“诗云:『李代桃殭,羊易牛死。世上冤情,最不易理。』”
【参考词语】:李代僵桃
【汉语拼音】:lǐ dài jiāng táo
【成语解释】:即“李代桃僵”。见“李代桃僵”条。
1、明.阮大铖《燕子笺.第三四出》:“恐怕天理分明,难容我李代僵桃。”
【参考词语】:代李僵桃
【汉语拼音】:dài lǐ jiāng táo
【成语解释】:犹“李代桃僵”。见“李代桃僵”条。
1、清.仲振奎《红楼梦传奇.第二一出》:“代李僵桃,权欺瘦沈,喜的是病痴难审。”
【参考词语】:以桃代李
【汉语拼音】:yǐ táo dài lǐ
【成语解释】:犹“李代桃僵”。见“李代桃僵”条。
1、《再生缘.第三二回》:“且慢些笑他的失节,或者刘燕玉也是以桃代李的机关,亦未可定。”
【参考词语】:李代桃
【汉语拼音】:lǐ dài táo
【成语解释】:犹“李代桃僵”。见“李代桃僵”条。
1、清.李玉《清忠谱.第一三折》:“身家担自挑,怎偷生,惜羽毛?急向公庭分白皂,肯任他人李代桃?”
【参考词语】:捉李代桃
【汉语拼音】:zhuō lǐ dài táo
【成语解释】:犹“李代桃僵”。见“李代桃僵”条。
1、《玉支矶.第一七回》:“祖夫人舍不得捉李代桃,卜公子慌杀了移花接木。”
【参考词语】:桃僵李代
【汉语拼音】:táo jiāng lǐ dài
【成语解释】:即“李代桃僵”。见“李代桃僵”条。
1、清.陈裴之《香畹楼忆语》:“新人苟可移情,辄使桃僵李代,拊心自问,已觉不情。”
2、清.钱谦益〈遵旨回话疏〉:“复社自有周之夔之案,奕琛自有薛国观之案,奕琛又欲纽而一之,而曰复社操戈,繇臣指授,此所谓桃僵李代也。”
【参考词语】:将李代桃
【汉语拼音】:jiāng lǐ dài táo
【成语解释】:犹“李代桃僵”。见“李代桃僵”条。
1、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二出》:“贞丽从良,香君守节,雪了阮兄之恨,全了马舅之威,将李代桃,一举四得,倒也是个妙计。”
【参考词语】:僵李代桃
【汉语拼音】:jiāng lǐ dài táo
【成语解释】:犹“李代桃僵”。见“李代桃僵”条。
1、《聊斋志异.卷一○.臙脂》:“彼踰墙钻隙,固有玷夫儒冠;而僵李代桃,诚难消其冤气。”
【李代桃僵的成语故事】
“李代桃僵”原意是李树代替桃树受虫咬而枯死,出自乐府古辞〈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殭。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大意是:桃树生在露井边,而李树则生在桃树旁边。有虫来咬桃树根,结果李树代替桃树受虫咬而枯死。树木都能以自身代替同伴枯死,患难与共,为什么同胞兄弟却不能像桃树李树一样,顾念手足之情?这首乐府诗的作者借由李树代桃树死的这件事,用来讽刺兄弟间不能互助互爱。后来“李代桃僵”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