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箭牌
【汉语拼音】dǎngjiànpái
【近义词】:护身符
【反义词】:穿甲箭
【成语出处】
1、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三幕:“这岂不是把我们韩国拿来做列国的挡箭牌吗?”
2、李劼人《天魔舞》第二二章:“不过有了这口头禅做挡箭牌,于当事人到底方便得多。”亦称“挡牌”。
3、鲁迅《花边文学·论重译》:“待到将来各种名作有了直接译本,则重译本便是应该淘汰的时候,然而必须那译本比旧译本好,不能但以‘直接翻译’当作护身的挡牌。”
【成语解释】挡箭牌,指古代防御武器中可以抵挡刀箭用的盾牌,比喻推掉事情的借口或可以掩护的东西。
【挡箭牌造句】小明总喜欢拿生病当成不写作业的挡箭牌。
【挡箭牌的成语故事】
《花边文学·论重译》:所以我想,对于翻译,现在似乎暂不必有严峻的堡垒。最要紧的是要看译文的佳良与否,直接译或间接译,是不必置重的;是否投机,也不必推问的。深通原译文的趋时者的重译本,有时会比不甚懂原文的忠实者的直接译本好,日本改造社译的《高尔基全集》,曾被有一些革命者斥责为投机,但革命者的译本出,却反而显出前一本的优良了。不过也还要附一个条件,并不很懂原译文的趋时者的速成译本,可实在是十恶不赦不可恕的。待到将来各种名作有了直接译本,则重译本便是应该淘汰的时候,然而必须那译本比旧译本好,不能但以“直接翻译”当作护身的挡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