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
【汉语拼音】mǎ gé guǒ shī
【成语解释】
“马革裹尸”【成语典故】作“马革裹尸”。“尸”,同“尸”。“马革裹尸”指战死沙场,无有棺椁,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以归葬。比喻英勇作战,效命沙场。#语出《东观汉记.卷一二.马援列传》。
【成语典故】
《东观汉记.卷一二.马援列传》
援振旅京师,赐车一乘。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故人孟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成语注解】
1、 匈奴:秦汉时北方的游牧民族。
2、 乌桓:古代民族之一。本属东胡,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众退保乌桓山(今热河省境内),因以为号。汉献帝建安年间,徙居内地,与汉人融化。或作“乌丸”。
3、边野:边远的地方,指战场。
4、 尸:死人的躯体。“尸”同“尸”。
【成语出处】
1、北齐.朱玚〈与徐陵请王琳首书〉:“诚复马革裹尸,遂其平生之志;原野暴体,全彼人臣之节。”
2、宋.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词:“马革裹尸自当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3、《三国演义.第五一回》:“瑜听罢,于床上奋然跃起曰:『大丈夫既食君禄,当死于战场,以马革裹尸还,幸也!岂可为我一人,而废国家大事乎?』”
马革裹尸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比喻英勇作战,效命沙场。
使用类别: 用在“英勇报国”的表述上。
【马革裹尸造句】
1、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
2、男儿立志在沙场,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无怨无悔。
3、身为军人就该为国家效命,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死而无憾。
4、上阵杀敌,为国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辞。
5、身为军人,为了国家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6、军人的生命应该表现在沙场上,纵然是马革裹尸,也是死得其所。
7、在这场战争中,有多少士兵战死战场,马革裹尸,留下家人无限的伤痛。
【近义词】以身许国,捐躯报国
【反义词】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参考词语】马革裹尸
【汉语拼音】mǎ gé guǒ shī
【成语解释】即“马革裹尸”。见“马革裹尸”条。
1、《东观汉记.卷一二.马援列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
2、《隋唐演义.第三七回》:“若说疾病,大丈夫死当马革裹尸,怎宛转床席,在儿女子手中?”
【参考词语】裹尸马革
【汉语拼音】guǒ shī mǎ gé
【成语解释】即“马革裹尸”。见“马革裹尸”条。
1、宋.陆游〈陇头水〉诗:“裹尸马革固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
2、清.孙义钧〈前定海行〉诗:“裹尸马革壮夫心,囊骨鸱夷忠勇节。”
【马革裹尸的成语故事】
“马革裹尸”原作“马革裹尸”。“尸”,同“尸”。这是和马援有关的一句成语。马援(公元前14~公元49),字文渊,东汉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人。初依隗嚣,后归光武,拜伏波将军,平交趾,世称“马伏波”。马援在王莽统治的时候,曾经做过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他负责押解一批犯人,途中他因为同情这些犯人,就擅自释放了他们,自己也丢了官,逃到北地郡。马援在那边以农牧为生,因为经营得法,几年之后变得相当富裕。但他不愿成为一个守财奴,就把财产送给亲人朋友。后来马投靠光武帝,建立了许多的战功,拜伏波将军,封为新息侯。公元四四年,马援已经五十八岁了,有人劝他应该退休,好好在家安享天年,不要再奔波沙场。但是马援拒绝了,并且很豪迈地说:“现在北方还有匈奴、乌桓为患,我正要去肃清他们。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死在沙场上,用马革裹着尸体送回来埋葬,怎么可以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手中呢?”平定了匈奴、乌桓之后,马援又前往贵州作战。当地气候炎热,环境恶劣,许多士兵都得了传染病死去,这位老将军也身染重疾。但他仍坚持守在前线,不肯离开,最后终于实现了他战死疆场、马革裹尸的壮志。后来“马革裹尸”被用来比喻英勇作战,效命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