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狼藉
【汉语拼音】shēng míng láng jí
【成语解释】
“声名狼藉”之“狼藉”,亦作“狼籍”。传说狼群常在草地上卧息,离去时常将睡过的草地弄得一片凌乱以灭迹。“声名狼藉”引申来比喻名声非常恶劣。语本《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唐.司马贞.索隐。
【成语典故】
《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唐.司马贞.索隐
言其恶声狼籍,布于诸国。而刘氏曰“诸侯皆记其恶于史籍”,非也。
【成语出处】
1、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丁巳五十八岁》:“明绪脾气甚大,每无理之来,余更下气柔声,不与计较,而相见倍加亲切。外间声名狼藉,来告者甚多。”
2、《二十载繁华梦.第三三回》:“因汪太史平日声名狼藉,最不见重于官场,日前新督帅参劾劣绅十七名,实以汪某居首。”
3、《清史稿.卷三二二.尹壮图列传》:“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臣经过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半皆蹙额兴叹。”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名声非常恶劣。贬义。
使用类别 用在“名声败坏”的表述上。
【声名狼藉造句】
1、他因为嗜赌酗酒,弄得声名狼藉。
2、那个人声名狼藉,妳还想跟他交朋友?
3、他无恶不作,在这地区早已声名狼藉。
4、全怪他自己到处拈花惹草,才弄得声名狼藉。
5、这份杂志老是报导一些八卦消息,无怪乎声名狼藉。
6、在未成名之前,她曾在一个声名狼藉的色情酒吧驻唱过。
辨识
【近义词】:身败名裂,臭名昭著,臭名远扬,恶名昭彰
【反义词】:名扬四海,名满天下,流芳百世,闻名遐迩
辨似:
形音辨误 “狼藉”指狼群将卧息草地弄乱。文献上或写作“狼籍”,今则多见写作“狼藉”。“狼藉”之“藉”,音ㄐ|ˊ。
同 “声名狼藉”及“身败名裂”都有名声极坏的意思。
异 “声名狼藉”仅表示名气与声誉都极为恶劣;“身败名裂”则程度较重,用于表示名声败坏、地位丧失,澈底失败的地步。
声名狼藉 身败名裂 辨似例句
他因为嗜赌酗酒,弄得声名狼藉。
他因贪赃枉法,最后落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参考词语】:恶声狼籍
【汉语拼音】:è shēng láng jí
【成语解释】:犹“声名狼藉”。见“声名狼藉”条。
1、《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籍,布于诸国。而刘氏曰『诸侯皆记其恶于史籍』,非也。”(源)
【参考词语】:声名狼籍
【汉语拼音】:shēng míng láng jí
【成语解释】:即“声名狼藉”。见“声名狼藉”条。
1、清.宣鼎《夜雨秋灯录.卷三.珊珊》:“邑之仕宦眷属闻之,咸不平,声名益狼籍。”
2、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翁怒曰:『彼无赖子,声名狼籍,伺吾等出外而来,遗物于室,是女之不肖也。”
【声名狼藉的成语故事】
“声名狼藉”原作“恶声狼籍”。比喻名声非常恶劣。在《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中,记述了蒙恬和他弟弟蒙毅的事迹。他们都是秦国的功臣,为秦始皇兼并六国,立下许多汗马功劳,受到秦始皇的宠信;但秦始皇驾崩后,胡亥继位,听信赵高的谗言,命令蒙毅自杀。蒙毅对传命的使者说:“从前秦穆公杀了三位良臣,判处百里奚以不应得的罪名,所以得到『缪』的谥号(谥法:“伤人蔽贤曰『缪』”。后通作“穆”。);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个国君,都犯了错杀重臣的过错,而遭到天下人的非议,被视为昏君,因此『籍于诸侯』。请好好考虑,千万别滥杀忠良!”但是使者知道胡亥的心意,所以还是把蒙毅杀了。司马贞看了《史记》,对“籍于诸侯”作了批注:“恶声狼籍,布于诸国。”就是说那些昏君滥杀忠臣的恶名,遍布各国。后来“声名狼藉”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名声非常恶劣。主于“狼藉”一词,见于《史记.卷一二六.滑稽列传.淳于髡》:“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通俗编.兽畜》引唐.苏鹗《苏氏演义》:“狼藉草而卧,去则灭乱;故凡物之纵横散乱者,谓之『狼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