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声下气
【汉语拼音】dī shēng xià qì
【成语解释】
轻柔,态度谦和。形容说话恭顺小心的样子。语出宋.朱熹《童蒙须知.语言步趋》。
【成语典故】
宋.朱熹《童蒙须知.语言步趋》(据清.陈宏谟《养正遗规.卷上》引)
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哄,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长上检责,或有过误,不可便自分解,姑且隐默,久却徐徐细意条陈云:“此事恐是如此,向者当是偶尔遗忘。”或曰:“当是偶尔思省未至。”若尔则无伤忤,事理自明。至于朋友分上,亦当如此。
【成语注解】
1、朱熹:公元1130~1200,字符晦,后改字仲晦,晚号晦翁,又号晦庵、紫阳。宋婺源人,侨寓建州。曾讲学于建阳考亭,因号考亭,晚筑草堂于云谷山,又号云谷老人。累官宝文阁待制,卒谥文,后世尊称朱子或朱文公。宝庆中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徽国公。其学以居敬穷理为主,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编次著述之书甚多,所注《四书》,明清科举奉为标准。
2、详缓:仔细缓慢。
3、高言:高声说话。
4、 浮言:没有根据的话。犹今之“胡说”、“开玩笑的话”。
【成语出处】
1、《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若有短处,曲意替他遮护,更兼低声下气,送暖偷寒,逢其所喜,避其所讳,以情度情,岂有不爱之理?”
2、《醒世姻缘传.第七七回》:“但是向了人低声下气,称呼他爷,然后问他,他自然有人和你说知所以。”
3、《镜花缘.第五八回》:“谁知我低声下气,恭恭敬敬,却去吃他一个冷闷。”
4、《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张姑娘这纔把身子向玉凤姑娘斜签着坐了,未经开口,先和容悦色、低声下气的叫了声:『姐姐。』只见姑娘把眼皮儿往上一闪,冰冷的一副面孔,问道:『怎么样?』”
5、《三侠五义.第一一一回》:“鲁英在旁,见柳青出言无状,蒋平却低声下气,心甚不平。”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形容说话恭顺小心的样子。
使用类别 用在“言语谦和”的表述上。
【成语造句】
1、他低声下气地求对方原谅自己的过错。
2、你又没有做错事,何必这样低声下气呢?
3、学弟正低声下气地向学长请教这道习题的解法。
4、他那副低声下气的样子,让我不忍心再加以责骂。
5、他虽然于理有亏,却还强辞夺理,一点也不肯低声下气。
6、在父亲面前,他一向是毕恭毕敬、低声下气地响应父亲的询问。
7、仗着自己理直气壮,在这件事情上,他始终不肯向对方低声下气。
8、他知道的确是自己理亏,所以无论对方怎么责骂,他总是低声下气地响应着。
9、他和颜色悦色、低声下气地问妻子说:“老婆!妳就别生气了,万事都是我的不对!”
【近义词】下气怡声,低首下心,俯首帖耳
【反义词】不亢不卑,昂首挺胸,威武不屈,趾高气扬
【参考词语】:低心下气
【汉语拼音】:dī xīn xià qì
【成语解释】:犹“低声下气”。见“低声下气”条。
1、清.戴璐《藤阴杂记.卷二.韩春湖》:“笑当年指望京官好,到如今低心下气空愁恼。”
【低声下气的成语故事】
朱熹论学以居敬穷理为主,集宋代理学之大成。他专为尚未启蒙的儿童编写了《童蒙须知》,对于学童日常生活的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字等言行举止,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其中在〈语言步趋〉篇中提到,为人子弟,要“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哄,浮言戏笑”。就是说:作人子弟,要尊敬长上,态度要恭顺,声音要柔和,说话要详细缓慢,不可以高声喧哗,夸张嘻笑。“低声下气”是直接摘自此处的成语,用来形容说话恭顺小心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