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不道
【汉语拼音】dà nì bù dào
【成语解释】
指谋反背叛,罪大恶极。语本《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后亦用“大逆不道”指违反伦常,罪恶深重。△“大逆不忠”
【成语典故】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雒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成语注解】
1、典故或见于《汉书.卷八.宣帝纪》。
2、义帝:指楚怀王。项羽假装尊崇怀王为义帝,实则根本不听从怀王命令。
3、北面:古时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故以北面代称臣子。
4、项羽:项籍(公元前232~前202),字羽,秦末下相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与叔父项梁起兵吴中,梁败死,籍继为将,大破秦军,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天下,战无不利,但垓下一战,楚军瓦解,乃自刎于乌江。
【成语出处】
1、《汉书.卷八.宣帝纪》:“十二月,平通侯(阳)〔杨〕恽坐前为光禄勋有罪,免为庶人。不悔过,怨望,大逆不道,要斩。”
2、《晋书.卷一二一.李期载记》:“征西将军李遐及将军李西等,皆怀奸乱政,谋倾社稷,大逆不道,罪合夷灭。”
3、《三国演义.第一七回》:“策怒曰:『汝赖吾玉玺,僭称帝号,背反汉室,大逆不道!』”
4、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鞫狱当平恕,非大逆不道,罪止及其身。”
5、《儒林外史.第四四回》:“自冢人墓地之官不设,族葬之法不行,士君子惑于龙穴、沙水之说,自心里要想发达,不知已堕于大逆不道!”
6、《文明小史.第四二回》:“这些书都是大逆不道的,他们胆敢出卖这些大逆不道的书,这等书店就该重办。”
《汉书.卷八.宣帝纪》
十二月,平通侯(阳)〔杨〕恽坐前为光禄勋有罪,免为庶人。不悔过,怨望,大逆不道,要斩。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指违反伦常,罪恶深重。贬义。
使用类别:用在“弃理害义”的表述上。
【大逆不道造句】
1、这种大逆不道之徒,天理难容!
2、他竟然弃父母于不顾,真是大逆不道!
3、这种欺师灭祖、大逆不道的行为,我做不出来。
4、像这种恶意中伤、罔顾道义的作为,真是大逆不道!
5、你忘掉自己是什么身分,竟然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
【近义词】罪大恶极,离经叛道
【反义词】安分守己,循规蹈矩
【参考词语】:大逆无道
【汉语拼音】:dà nì wú dào
【成语解释】:即“大逆不道”。见“大逆不道”条。
1、《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
2、三国魏.锺毓〈奏诛李丰等〉:“丰等谋迫胁至尊,擅诛冢宰,大逆无道,请论如法。”
【参考词语】:罪逆不道
【汉语拼音】:zuì nì bù dào
【成语解释】:犹“大逆不道”。见“大逆不道”条。
1、《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又盛毁灌夫所为横恣,罪逆不道。”
【大逆不道的成语故事】
“大逆不道”原作“大逆无道”。秦朝末年,各地纷纷举兵抗秦,最后则形成刘邦和项羽互相争霸的局面。当初项羽和项梁在起兵之初,为了号召反秦的需要,拥立一个傀儡皇帝楚怀王,各处抗秦的义军也都尊怀王为义帝。项羽表面上是尊崇怀王,但实际上却不听从怀王的命令。不但自己称号为西楚霸王,并且强迫义帝迁徙到长沙,后来更加以杀害。汉王听闻义帝被杀,心里非常难过,于是为义帝举办丧事,同时公开指责项羽“大逆无道”,意思就是说罪行重大,严重违反应有的君臣伦理。后来“大逆不道”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违反伦常,罪恶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