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薪救火
【名词解释】
抱著木柴去救火,比喻处理事情的方法错误,既无法达成目的,反而情势更为恶劣。比喻用错方法,而致祸害加深。#语出《战国策.魏策三》。△“泼油救火”
【典故来源】
《战国策.魏策三》
华(阳)军之战,魏不胜秦。明年将使段干崇割地而讲。孙臣谓魏王曰:“魏不以败之上割,可谓善用不胜矣,而秦不以胜之上割,可谓不能用胜矣。今处期年乃欲割,是群臣之私而王不知也。且夫欲玺者,段干子也,王因使之割地;欲地者,秦也,而王因使之受玺。夫欲玺者制地,而欲地者制玺,其势必无魏矣。且夫姦臣固皆欲以地事秦;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则火不止。今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穷,是薪火之说也。”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淮南子.主术》。
(2) 固:原来、一向。
(3) 秦:战国时秦国。战国七雄之一。周孝王封伯益之后于秦。地约在今甘肃省天水县。后于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图强。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天下,建立我国歷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参考资料】
《淮南子.主术训》
夫水浊则鱼噞,政苛则民乱,故夫养虎豹犀象者,为之圈槛,供其嗜欲,适其饥饱,违其怒恚,然而不能终其天年者,形有所劫也。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不直之于本而事之于末,譬犹扬堁而弭尘,抱薪以救火也。另可参考:《史记.卷四四.魏世家》
抱薪救火
【典故说明】
据《战国策.魏策三》记载:战国时期,七雄各自称霸一方。后秦孝公因重用商鞅,变法图治,国势转为强大。秦王一直想将其他六国併吞,统一天下,所以不断地向各国出兵征伐。魏国在华阳之战被秦军打败,魏国派段干子为代表,打算割地与秦国讲和。但是孙臣认为不妥,对魏王说:“那些臣子怂恿您割地给秦国,是要用割地的方式讨好秦国,不要入侵魏国。但这个作法对贪婪的秦国是行不通的。拿土地去讨好秦国,就有如抱著木柴去救火,木柴没烧光前,火是不会熄灭的。您的土地有限,秦国的慾望却无限,总有一天魏国的土地会被秦国併吞的。”魏王虽然觉得孙臣说的很有道理,但还是担心秦国不悦,仍旧割地讨好秦国,最后终于还是被秦国併吞了。后来“抱薪救火”从原文中的“抱薪而救火也”演变而出,用来比喻用错方法,而致祸害加深。
【书证】
01.《战国策.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则火不止。今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穷,是薪火之说也。”(源)
02.《文子.精诚》:“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也。”
03.《史记,卷四四,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04.汉.刘向《说苑.卷九.正諫》:“不绝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犹抱薪救火也。”
05.《宋史.卷四五.李宗勉列传》:“或谓其势强盛,宜于讲和,欲出金繒以奉之,是抱薪救火,空国与敌矣。”
抱薪救火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 比喻用错方法,而致祸害加深。贬义。
使用类别 用在“方法失当”的表述上。
【造句】
01 对方需索无度,如果一味应了他,那我们岂不是在抱薪救火?
02 他都犯错了,你还鼓励他?我不赞同这种抱薪救火的教育方式。
03 立委批评金钱外交就如同抱薪救火,对方有所仗恃,当然予取予求了。
04 股市都已崩盘了,分析师还在劝投资人继续加码,岂不是在抱薪救火?
05 他都因签彩券亏空了许多钱,竟还想签注更多来补救,真是抱薪救火,奇笨无比!
06 对于对方的无理要求,我们不能太软弱,否则无异抱薪救火,只有招来更多的麻烦。
辨识
【近义词】 火上加油,以火救火,扬汤止沸
【反义词】 釜底抽薪
【参考词语】 负薪救火
【汉语拼音】 fù xīn jiù huǒ
【名词解释】 犹“抱薪救火”。见“抱薪救火”条。
01.《韩非子.有度》:“(其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02.《三国演义.第四三回》:“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
【参考词语】 抱薪救焚
【汉语拼音】 bào xīn jiù fén
【名词解释】 犹“抱薪救火”。见“抱薪救火”条。
01.汉.献帝〈令州郡罢兵詔〉:“丘墙惧于横暴,贞良化为群恶,此何异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