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尘埃含量的测定 一、活动目的 通过本活动,了解采用简单的器材设计实验并进行研究的方法;了解不同环境中尘埃的含量存在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二、活动设计及原理 环境污染中,最显而易见又危害严重的是大气污染。空气的纯洁度和人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大气的污染主要来自烟囱废气、交通废气和其它工业废气。根据污染物的性状可分为气体污染物和颗粒状污染物,尘埃是主要的颗粒状污染物。煤在燃烧充分的时候会产生部分灰粉,在燃烧不完全的时候则会产生微小的煤粒;工业排放的尘埃除碳粒外,还有汞、镉等金属粉尘。在这些粒状污染物中,有一部分极小的微粒能在大气中数月或经年不落,称为飘尘;另一部分较大的微粒容易自然沉降下来,称为降尘。 本活动通过利用涂在载玻片上的凡士林,粘附空气中的降尘,然后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测定各种环境中尘埃的含量。 三、活动开展的时间及地点: 1999年10月20日下午4:10--4:55在顺德市大良镇李兆基中学校内及校外附近。 四、活动开展方法步骤 1.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2 -- 4人。 2.每小组制作一个“尘埃测定板”,即在两块载玻片之间夹上方格纸(上有81个0.2厘米×0.2厘米的方格)两头用橡皮筋捆紧,中间方格朝上的载玻片上涂上一层薄而均匀的凡士林,然后用培养皿装好,待拿到测定地点后再打开,让“尘埃测定板”暴露于空气中十分钟后,盖好培养皿,拿回实验室备用。 3.将上述“尘埃测定板”分别放置在校外的人行天桥上、校门口、操场上、8号楼与9号楼之间的空地上,依次编号为环境1、环境2、环境3、环境4。 4.各小组对回收的“尘埃测定板”进行统计。统计时采用放大镜,统计6 -- 7个方格内的尘埃数量(单位:粒),然后算出平均数填入表中。统计时规定:①只算降尘的粒数,有一粒算一粒,与降尘的大小无关;②压在方格下线和右线的要统计,压在方格上线和左线的不统计。 环境1 环境2 环境3 环境4 尘埃数量(粒) 4 7 4 2 五、结果分析 1.通过对比实验结果可知:在四个测定地点中,环境4的尘埃含量最小,空气质量最好,环境1和环境3次之,尘埃含量最大的是环境2,空气质量最差。 2.原因:四个测定地点中,环境4远离喧闹的人群(当时正在上课)而且种有树、绿篱和草,这些植物都能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因此尘埃含量最小,由此可见绿化造林能降低空气污染的程度;环境2对面有建筑工地,并且有较多车辆行经环境2而带起很多尘埃,因此环境2尘埃含量最大;环境1位于马路上,车流量较大,当天秋风较大空气清新;而环境3铺满了沙,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地方,但当天喷了水,因此,环境1与环境3的尘埃含量比环境4的大但比环境2的小。 六、建议 1.在尘埃含量较高的环境即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中应尽量缩短停留时间,或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在车流量大的马路上可戴上口罩。而体质较弱的人特别是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在空气质量差时,不要进行户外活动。 2.加大力度进行植树造林。植物不仅能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防沙,而且具有吸收有毒气体、吸附尘粒、监测空气污染等许多方面的作用,在城市和工业区有计划的扩大绿化面积,充分利用植物本身的净化能力对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减少污染空气物质的排放。如使用过滤装置过滤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本校在操场上喷水就是利用湿法除尘的办法减少尘埃的生成等。 固体废物污染情况调查1.教学目的: 认识固体废物的危害。 2.教学用具: 笔、笔记本 3.教学条件: 场所:室外 时间:1课时。 4.教学方法: 实际测量、启发、讨论等。 5.教学过程: 1.到城镇、郊区、农村、风景区,对不同性质的固体废物分别进行统计、调查,估算占地面积,考察对植被的破坏。 2.调查团体废物淤积河道,填塞池塘的情况。 3.走访城镇环境卫生管理部门,了解本地区垃圾消纳情况,统计本地区垃圾占地情况,了解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 4.根据调查情况,写出固体废物对本地区污染、危害情况的调查报告,提出防治建议,送交有关部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