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实验报告
陈翠霞
一、问题的提出
(一)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可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研究和构建学校德育评价体系,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坚持以德育为首,是关系到学校办学方向的大问题。但长期以来,对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是个软任务、软指标3缺乏严格的考评和具体、规范的衡量标准。在德育管理与评价中,抽象的多,具体的少;要求的多,可操作的少;定性的多,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少,德育的实效性差。
(三)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等上级安排计划的多,自己主动设计开展的少;发现问题被动补偿性教育多,发挥德育主导作用少;零打碎敲的教育多,系列养成教育少等问题。在德育养成上形不成教育系列,建立不起实质性的教育评价管理网络。在时间、空间、人力和物力上得不到强有力的衔接和保证,不利于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日益激烈。育人的质量决定着学校的命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办好学校的硬任务。
以上各点都说明如何发挥德育评价的功能,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实验内容及过程
(一)德育评价研究的基础、目标及任务
1.德育评价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和科技的竞争,都十分重视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鉴定和检验,教育评价作为衡量教育的有效手段,也同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在教育评价的理论、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模式上也有了重大突破和发展:在教育思想的评价方面由“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向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在评价教育的对象及范围方面由教师评学生扩大到对整个教育领域的评价;由单一狭窄的学习范畴,扩展到素质教育的更广泛的各个方面;在评价方法和技术上,由单纯的定量或单纯的定性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使评价对象由被动、客体地位转到主动积极参与的主体地位。当前,德育评价理论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评价新体系的构建上必须认真学习、掌握、研究已有的理论经验,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校情,从实际出发,创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评价体系。
2.德育评价实验的目标及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建立德育工作的评估制度,并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国家“九五”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子课题的管理评价研究中,实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变单纯的行政管理、单纯的衡量尺度为调动师生积极性,使评价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和保证。通过研究评价功能,使广大师生在对考评的理论认识和思想观念上有一个突破,充分认识评价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突破思想观念中僵化的评价模式,活跃评价的思想和理论,推进管理与评价实验的发展,拓宽评价功能范围,提高评价对实际工作的效能。创造适应教育发展的新的管理与评价体系,变评价对象为评价主体;变被动消极等待为积极主动参与;变外部行政监管为启动内因活力,使管理与评价相结合。
同时,通过德育评价研究要促进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力度,建立适合学校校情的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及班级、个人评价管理素质量表,在评价的操作和方法上有一个新突破。
实验研究的任务主要是:
(1)健全学校德育工作考评体系,科学、有效地开展德育管理评价工作,优化各处室、各级管理部门及年级的管理评估机制,使评价在管理中实现,管理在评价中完善、提高。使管理人员既是评价人又是被评价者,使管理评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实现全员、全面、全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任务要求,对德育工作全过程进行有效调控。
(2)建立专兼职德育工作者岗位职责评价指标,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把竞争机制引入德育工作者评价中来,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德育管理评价水平,使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规律,落实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上来。
(3)不断修定、完善德育管理者、班级和学生个体评价方案。
(二)实验研究的依据 教职工工作质量考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意见》以及市区教师评估体系和考核办法等文件。
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考评确定的依据为《中学生德育大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
(三)实验的原则
为使管理高效、优质,我们建立、健全全体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以实现管理的最佳效果。完善德育管理评价体系,体现出以下几项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为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是每位学校工作人员重要的工作职责和必须承担的任务。
2.有序性原则:年级、处室各负其责,纵横管理,点面结合,形成网络,使学校德育管理有序,制度规范,要求落实,为学生成长创造最佳的教育氛围。
3.动态管理性原则:各级、各面都要体现过程管理、动态评估,从发展看学生,充分认识和掌握学生教育成长规律。适时发挥和运用好管理过程中的激励、导向、反馈和校正的机制,使学生的成长进入良性循环。培养出高水平好学生,这才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构建班集体及学生德育评估模式的原则是: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提出的育人目标规定的人才质量标准。这是关系到育人方向的大问题,也是德育的基本准则。
2.导向性原则:目标要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和传统的学生鉴定模式的误导,坚持体现时代特点的素质教育的新观念。
3.可测性原则:具体目标分类要系统而不可交叉覆盖,要体现单项独立性、具体化、可操作、可评价,便于管理评估人员检查、指导、量化。
4.简明性原则:指标不要过于细化繁杂。尤其月检查,项目多了突出不了每月教育管理的重点。要依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使考核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少而精,使管理和被评对象有章可循。
5.形成性原则:班集体和个人都采用过程管理模式。以阶段评估为主,如一月有失误,第二个月可纠正弥补。考核与过程指导相结合,使班级和个人,自己和自己比,然后再与别班、别人比,循序渐进,逐步达标,再创优。
6.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成长中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提高心理适应水平,为今后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能应付或战胜未来困难险阻的耐挫力。
(四)实验实施的措施保证
1.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是搞好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在建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的实践中,我们狠抓了更新教育观念、统一思想这一重要环节。发展市场经济,社会经济的变化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要使教育取得最佳效果,教师思想必须跟上形势,认识跟上发展。几年来,学校每年暑假都组织班主任以上专兼职德育队伍的成员参加全封闭的德育研究学习班,学习新观念,解决新问题,制定新规划,落实新规程。几年来重点解决了在贯彻素质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生观,建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在办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变“培养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为目标的教育”为“研究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打破旧传统,倡导新思维;在德育工作的管理上要实现“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即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的大教育新理念;政教处及专职德育工作者必须发挥好主力军作用。我们要求政教处工作必须增强学生德育的计划指导性,学生重点工作的科学预测性,组织活动的针对性与系统性,提出管理要求的规范性,检测评估的具体可测性以及重点常规的连续性。从而为全校德育工作既作表率又做坚强后盾;全体教职工都要在各自岗位上寓德于教,搞好德育渗透;寓德于活动,注重实践性教育;寓德于服务,发挥学生自主性教育的主体作用。
2.建立科学、可测的目标管理体系,落实人人育人的岗位责任制
经过认真研究,科学论证和几年实践,我校在教职工工作质量管理评估内容上本着力求体现“目标可导向,行为可选择,过程可调控,效果可测试”的原则,分别建立了《教师工作质量评价目标考核》、《班主任工作质量评价目标考核》、《职工工作质量考核》以及各岗的岗位职责。所有这些目标考核及职责均有德育目标要求,从而使以德育人的任务层层落实、人人落实、处处落实。
3.建立目标管理的指导、监督机制,发挥管理评估的激励、导向、反馈、矫正的作用
(1)学校的德育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分层负责,每月通过对考核目标进行检查、指导,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矫正,对履行职责进行评价。经常性的随机检查和日常抽查,有效地促进了德育目标的落实,月考核的累计进入学期总评。
(2)管理人员采取不同方式听取学生、家长及社会有关方面对德育工作的意见,以此为依据对我校工作人员进行考评。比如:每学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听取意见及评价。同时我们还利用接待来访、专题调查、工作汇报等及时收集信息,调整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校正我们的指挥方向、目标要求,实施动态管理,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求管理取得最佳效果。
(3)由于是定性与定量的结合,自评与互评的结合,评价结果与个人奖金挂钩,与聘任挂钩,与职称晋升及评优挂钩,体现了每个人工作的价值,所以也较好地强化了育人意识,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4)由于管理与评估的结合,使处室主任、承担检查工作的组长、职员等管理层的管理、检查、督促、指导工作的过程也就成了评估考核的过程。从开学初计划到学期末总结,管理贯穿始终,评价伴随始末。从而形成“校长��主管校长��主任��分管职员��教师”这一管理评价体系,在管理评价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驱动,层层反馈,重点讲评,促进了德育层层落实、环环紧扣的良性循环。 4.抓好学生管理评估、探索班集体建设及学生德育个人评估管理模式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德育实效性,使素质教育内化,必须研究德育工作规律,优化教育全过程,使学生全面发展,以求德育工作创出新水平,获得新佳绩。
我们依据实验原则,结合普教和职教特点分别制定了班集体建设的管理评价模式。普教开展了《行为规范达标班》、《创市、区优秀班集体》等管理评估,职校开展了《争创多星级班集体》评比教育管理实验。学生管理评估开展了以《自我意识培养和训练》心理课题研究为主线的学生自主评估实验。
(五)德育管理评价的方法
1.组织管理评价系统,实行过程管理监督和指导
(1)行政系统。由中层以上干部组成执勤、检查指导组,全天候上岗、分工负责,并有较具体的执勤记录以及应急事件的处理、解决与指导。每天均有校长带班。
(2)政教、团委系统。选派优等生组建执勤班,随时检查,定岗提示,把日常规范作为常规检查内容。在时间上包括进校、课间、午休及放学。在空间上包括楼内外、操场及校门口。在活动上包括课间操、眼保健操及分配的卫生区、责任区,以及组织外出活动的纪律管理等。
(3)监控、反馈系统。由行政、处室定期、不定期的教师、学生座谈会、家长意见反馈会等进行监控,以利指导。
2.评价方法:
(1)自评与互评和检查累积情况相结合。
(2)过程评估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3)个别指导与月评、学期中期授旗、期末挂牌、挂星相结合。
(4)评估与评优相结合(学生个人评:达标生、优秀生、标兵等。班级体评:达标班,市、区、校优秀班集体、多星集体)。
在班集体和学生个人德育评估管理中,优化的教育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全面落实。
三、实验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已初步形成了德育管理评估体系,并与其他评估体系相配套,收到了良好的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普教、职教都创出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一)通过管理、评价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管理评价模式,推动了素质教育在我校的落实。保证了我校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毕业生,并受到各级领导、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二)推动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教职工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当教师认识到育人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这一严峻主题时,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更强了,他们认真负责,努力奉献,使学校工作上了一个新水平。
(三)管理体制的改革、评估机制与教职工利益的挂勾,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使大家更增强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工作质量的高标准成了大家共同的奋斗目标。
(四)管理与评价机制也促进了干部素质的提高。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标准要求更高了,公正、公平、科学的评价,增大了干部工作的强度、管理的力度和经得住检查的可信度,管理层的工作有了目标,管理有了依据,过程可以及时调控,工作成果有了评价,使人人方向明、责任清。形成的管理与评价网络也使学校管理指挥系统政令畅通,各处室工作效益得到提高,工作的任务完成有了保证。
(五)管理与评价实验,使班集体建设水平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良好校风的形成,并不断得到规范。
(六)结合“自我意识的培养与主动发展”、“成功教育”、“中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等心理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综合评价成果更显着,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使一些学困生由自卑转为自信,重新扬起了生活、学习的风帆,使德育目标落到实处。
学生们在评价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优化自我,激发了他们的潜能,焕发了他们积极参与管理与评价的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价值,激发自觉努力奋进,从而在学生中涌现出不少优秀示范生、优秀标兵,市、区、校级三好生等。
陈翠霞
一、问题的提出
(一)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可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研究和构建学校德育评价体系,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坚持以德育为首,是关系到学校办学方向的大问题。但长期以来,对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是个软任务、软指标3缺乏严格的考评和具体、规范的衡量标准。在德育管理与评价中,抽象的多,具体的少;要求的多,可操作的少;定性的多,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少,德育的实效性差。
(三)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等上级安排计划的多,自己主动设计开展的少;发现问题被动补偿性教育多,发挥德育主导作用少;零打碎敲的教育多,系列养成教育少等问题。在德育养成上形不成教育系列,建立不起实质性的教育评价管理网络。在时间、空间、人力和物力上得不到强有力的衔接和保证,不利于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日益激烈。育人的质量决定着学校的命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办好学校的硬任务。
以上各点都说明如何发挥德育评价的功能,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实验内容及过程
(一)德育评价研究的基础、目标及任务
1.德育评价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和科技的竞争,都十分重视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鉴定和检验,教育评价作为衡量教育的有效手段,也同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在教育评价的理论、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模式上也有了重大突破和发展:在教育思想的评价方面由“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转向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在评价教育的对象及范围方面由教师评学生扩大到对整个教育领域的评价;由单一狭窄的学习范畴,扩展到素质教育的更广泛的各个方面;在评价方法和技术上,由单纯的定量或单纯的定性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使评价对象由被动、客体地位转到主动积极参与的主体地位。当前,德育评价理论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评价新体系的构建上必须认真学习、掌握、研究已有的理论经验,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校情,从实际出发,创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评价体系。
2.德育评价实验的目标及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建立德育工作的评估制度,并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国家“九五”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子课题的管理评价研究中,实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变单纯的行政管理、单纯的衡量尺度为调动师生积极性,使评价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和保证。通过研究评价功能,使广大师生在对考评的理论认识和思想观念上有一个突破,充分认识评价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突破思想观念中僵化的评价模式,活跃评价的思想和理论,推进管理与评价实验的发展,拓宽评价功能范围,提高评价对实际工作的效能。创造适应教育发展的新的管理与评价体系,变评价对象为评价主体;变被动消极等待为积极主动参与;变外部行政监管为启动内因活力,使管理与评价相结合。
同时,通过德育评价研究要促进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力度,建立适合学校校情的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及班级、个人评价管理素质量表,在评价的操作和方法上有一个新突破。
实验研究的任务主要是:
(1)健全学校德育工作考评体系,科学、有效地开展德育管理评价工作,优化各处室、各级管理部门及年级的管理评估机制,使评价在管理中实现,管理在评价中完善、提高。使管理人员既是评价人又是被评价者,使管理评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实现全员、全面、全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任务要求,对德育工作全过程进行有效调控。
(2)建立专兼职德育工作者岗位职责评价指标,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把竞争机制引入德育工作者评价中来,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德育管理评价水平,使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规律,落实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上来。
(3)不断修定、完善德育管理者、班级和学生个体评价方案。
(二)实验研究的依据 教职工工作质量考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意见》以及市区教师评估体系和考核办法等文件。
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考评确定的依据为《中学生德育大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
(三)实验的原则
为使管理高效、优质,我们建立、健全全体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以实现管理的最佳效果。完善德育管理评价体系,体现出以下几项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为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是每位学校工作人员重要的工作职责和必须承担的任务。
2.有序性原则:年级、处室各负其责,纵横管理,点面结合,形成网络,使学校德育管理有序,制度规范,要求落实,为学生成长创造最佳的教育氛围。
3.动态管理性原则:各级、各面都要体现过程管理、动态评估,从发展看学生,充分认识和掌握学生教育成长规律。适时发挥和运用好管理过程中的激励、导向、反馈和校正的机制,使学生的成长进入良性循环。培养出高水平好学生,这才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构建班集体及学生德育评估模式的原则是: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提出的育人目标规定的人才质量标准。这是关系到育人方向的大问题,也是德育的基本准则。
2.导向性原则:目标要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整体素质的提高,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和传统的学生鉴定模式的误导,坚持体现时代特点的素质教育的新观念。
3.可测性原则:具体目标分类要系统而不可交叉覆盖,要体现单项独立性、具体化、可操作、可评价,便于管理评估人员检查、指导、量化。
4.简明性原则:指标不要过于细化繁杂。尤其月检查,项目多了突出不了每月教育管理的重点。要依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使考核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少而精,使管理和被评对象有章可循。
5.形成性原则:班集体和个人都采用过程管理模式。以阶段评估为主,如一月有失误,第二个月可纠正弥补。考核与过程指导相结合,使班级和个人,自己和自己比,然后再与别班、别人比,循序渐进,逐步达标,再创优。
6.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成长中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提高心理适应水平,为今后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能应付或战胜未来困难险阻的耐挫力。
(四)实验实施的措施保证
1.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是搞好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在建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的实践中,我们狠抓了更新教育观念、统一思想这一重要环节。发展市场经济,社会经济的变化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要使教育取得最佳效果,教师思想必须跟上形势,认识跟上发展。几年来,学校每年暑假都组织班主任以上专兼职德育队伍的成员参加全封闭的德育研究学习班,学习新观念,解决新问题,制定新规划,落实新规程。几年来重点解决了在贯彻素质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生观,建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在办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变“培养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为目标的教育”为“研究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打破旧传统,倡导新思维;在德育工作的管理上要实现“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即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的大教育新理念;政教处及专职德育工作者必须发挥好主力军作用。我们要求政教处工作必须增强学生德育的计划指导性,学生重点工作的科学预测性,组织活动的针对性与系统性,提出管理要求的规范性,检测评估的具体可测性以及重点常规的连续性。从而为全校德育工作既作表率又做坚强后盾;全体教职工都要在各自岗位上寓德于教,搞好德育渗透;寓德于活动,注重实践性教育;寓德于服务,发挥学生自主性教育的主体作用。
2.建立科学、可测的目标管理体系,落实人人育人的岗位责任制
经过认真研究,科学论证和几年实践,我校在教职工工作质量管理评估内容上本着力求体现“目标可导向,行为可选择,过程可调控,效果可测试”的原则,分别建立了《教师工作质量评价目标考核》、《班主任工作质量评价目标考核》、《职工工作质量考核》以及各岗的岗位职责。所有这些目标考核及职责均有德育目标要求,从而使以德育人的任务层层落实、人人落实、处处落实。
3.建立目标管理的指导、监督机制,发挥管理评估的激励、导向、反馈、矫正的作用
(1)学校的德育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分层负责,每月通过对考核目标进行检查、指导,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矫正,对履行职责进行评价。经常性的随机检查和日常抽查,有效地促进了德育目标的落实,月考核的累计进入学期总评。
(2)管理人员采取不同方式听取学生、家长及社会有关方面对德育工作的意见,以此为依据对我校工作人员进行考评。比如:每学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听取意见及评价。同时我们还利用接待来访、专题调查、工作汇报等及时收集信息,调整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校正我们的指挥方向、目标要求,实施动态管理,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求管理取得最佳效果。
(3)由于是定性与定量的结合,自评与互评的结合,评价结果与个人奖金挂钩,与聘任挂钩,与职称晋升及评优挂钩,体现了每个人工作的价值,所以也较好地强化了育人意识,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4)由于管理与评估的结合,使处室主任、承担检查工作的组长、职员等管理层的管理、检查、督促、指导工作的过程也就成了评估考核的过程。从开学初计划到学期末总结,管理贯穿始终,评价伴随始末。从而形成“校长��主管校长��主任��分管职员��教师”这一管理评价体系,在管理评价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驱动,层层反馈,重点讲评,促进了德育层层落实、环环紧扣的良性循环。 4.抓好学生管理评估、探索班集体建设及学生德育个人评估管理模式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德育实效性,使素质教育内化,必须研究德育工作规律,优化教育全过程,使学生全面发展,以求德育工作创出新水平,获得新佳绩。
我们依据实验原则,结合普教和职教特点分别制定了班集体建设的管理评价模式。普教开展了《行为规范达标班》、《创市、区优秀班集体》等管理评估,职校开展了《争创多星级班集体》评比教育管理实验。学生管理评估开展了以《自我意识培养和训练》心理课题研究为主线的学生自主评估实验。
(五)德育管理评价的方法
1.组织管理评价系统,实行过程管理监督和指导
(1)行政系统。由中层以上干部组成执勤、检查指导组,全天候上岗、分工负责,并有较具体的执勤记录以及应急事件的处理、解决与指导。每天均有校长带班。
(2)政教、团委系统。选派优等生组建执勤班,随时检查,定岗提示,把日常规范作为常规检查内容。在时间上包括进校、课间、午休及放学。在空间上包括楼内外、操场及校门口。在活动上包括课间操、眼保健操及分配的卫生区、责任区,以及组织外出活动的纪律管理等。
(3)监控、反馈系统。由行政、处室定期、不定期的教师、学生座谈会、家长意见反馈会等进行监控,以利指导。
2.评价方法:
(1)自评与互评和检查累积情况相结合。
(2)过程评估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3)个别指导与月评、学期中期授旗、期末挂牌、挂星相结合。
(4)评估与评优相结合(学生个人评:达标生、优秀生、标兵等。班级体评:达标班,市、区、校优秀班集体、多星集体)。
在班集体和学生个人德育评估管理中,优化的教育环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全面落实。
三、实验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已初步形成了德育管理评估体系,并与其他评估体系相配套,收到了良好的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普教、职教都创出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一)通过管理、评价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管理评价模式,推动了素质教育在我校的落实。保证了我校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毕业生,并受到各级领导、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二)推动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教职工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当教师认识到育人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这一严峻主题时,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更强了,他们认真负责,努力奉献,使学校工作上了一个新水平。
(三)管理体制的改革、评估机制与教职工利益的挂勾,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使大家更增强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工作质量的高标准成了大家共同的奋斗目标。
(四)管理与评价机制也促进了干部素质的提高。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标准要求更高了,公正、公平、科学的评价,增大了干部工作的强度、管理的力度和经得住检查的可信度,管理层的工作有了目标,管理有了依据,过程可以及时调控,工作成果有了评价,使人人方向明、责任清。形成的管理与评价网络也使学校管理指挥系统政令畅通,各处室工作效益得到提高,工作的任务完成有了保证。
(五)管理与评价实验,使班集体建设水平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良好校风的形成,并不断得到规范。
(六)结合“自我意识的培养与主动发展”、“成功教育”、“中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等心理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综合评价成果更显着,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使一些学困生由自卑转为自信,重新扬起了生活、学习的风帆,使德育目标落到实处。
学生们在评价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优化自我,激发了他们的潜能,焕发了他们积极参与管理与评价的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价值,激发自觉努力奋进,从而在学生中涌现出不少优秀示范生、优秀标兵,市、区、校级三好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