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韩愈曾经为我们老师写过一篇文章,里面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我们知道说的就是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的第一目的是“传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第二才是知识技能。教育学生是不是多上几节思想品德课,让学生背诵日常行为规范就可以了呢?不是的。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要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谈风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师德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合格的教师才能塑造出合格的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共产党员,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发扬优良师风,弘扬崇高师德。
1)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知识容量在扩大。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学校教育虽说由师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但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教师的主导、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途径来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导,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2)加强师德建设,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的责任是教育学生,然而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很大程度主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感染出来的。教学中依赖的是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气氛以及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起表率作用的言行举止。推进教育教学的融合管理的根本保证,是有一支思想过硬、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要全员有意识、人人有责任,人人都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道德权威。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对学生道德纪律的实施需要借助的是教师的道德权威,而不是行政手段,更不是纪律强权。道德权威来源于教师的师德,教师的人格力量。
3)“心中有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牵挂。
在我们心中要有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每位教师要重视感情上的熏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自觉地把培养美好感情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情是师生交流的纽带。杜甫有诗句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其说的是春雨滋润万物的特点,不如说是教师的感情特点。
素质教育不等于要一味地苛求全面发展。能够全面发展,固然更好,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全面发展,而不全面的人未必就不是人才。世上本无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我们也就不必苛求人人都全面发展。但现实教育中,我们却在违背这一规律,不管能否接受,家长们业余都在逼着孩子们学弹琴、绘画、表演等,老师们也都在要求学生们什么都学,争取全科优秀,以为什么都懂才算是素质,丝毫不理会孩子们的感受,结果孩子们更是厌学,完全违背了教师和家长们的初衷。更为可怕的是,招聘部门在录用人时,依然先青睐什么都懂一点的人。但什么都懂一点的人,到头来充其量也不过能成为学者而已,而我们的社会不光需要学者,还需要专家;既需要全才,也需要专才。事实上想面面俱到的话,到头来一面都难到。要是当年清华大学也只招收全科合格的考生的话,中国肯定会少了个历史学家吴晗;要是美国的公司录用员工时一律要本科毕业生的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师德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合格的教师才能塑造出合格的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共产党员,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发扬优良师风,弘扬崇高师德。
1)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知识容量在扩大。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学校教育虽说由师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但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教师的主导、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途径来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导,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2)加强师德建设,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的责任是教育学生,然而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很大程度主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感染出来的。教学中依赖的是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气氛以及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起表率作用的言行举止。推进教育教学的融合管理的根本保证,是有一支思想过硬、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要全员有意识、人人有责任,人人都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道德权威。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对学生道德纪律的实施需要借助的是教师的道德权威,而不是行政手段,更不是纪律强权。道德权威来源于教师的师德,教师的人格力量。
3)“心中有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牵挂。
在我们心中要有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每位教师要重视感情上的熏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自觉地把培养美好感情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情是师生交流的纽带。杜甫有诗句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其说的是春雨滋润万物的特点,不如说是教师的感情特点。
素质教育不等于要一味地苛求全面发展。能够全面发展,固然更好,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全面发展,而不全面的人未必就不是人才。世上本无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我们也就不必苛求人人都全面发展。但现实教育中,我们却在违背这一规律,不管能否接受,家长们业余都在逼着孩子们学弹琴、绘画、表演等,老师们也都在要求学生们什么都学,争取全科优秀,以为什么都懂才算是素质,丝毫不理会孩子们的感受,结果孩子们更是厌学,完全违背了教师和家长们的初衷。更为可怕的是,招聘部门在录用人时,依然先青睐什么都懂一点的人。但什么都懂一点的人,到头来充其量也不过能成为学者而已,而我们的社会不光需要学者,还需要专家;既需要全才,也需要专才。事实上想面面俱到的话,到头来一面都难到。要是当年清华大学也只招收全科合格的考生的话,中国肯定会少了个历史学家吴晗;要是美国的公司录用员工时一律要本科毕业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