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演讲稿发言稿
导航

高三质量分析会发言

在高三教学质量分析会上的部分发言摘要

下一步的复习备考根据我们年级的实际情况,再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点,常研究,重基础,重教材。要通过经常性地研究并琢磨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特别是山东的高考试题)来把握好内容的复习,有时候高考试题需要做几遍才有深刻的认识。另外,很多学科更要引导学生进一步重视教材中基本内容的复习。

第二点,要效率,要精讲,要透彻。一定要把提高课堂效率作为第一要务。效率就是实效性和针对性。学生需要得到什么我们就讲什么。这就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及时了解学情。少一些满堂讲授,要精讲,尤其是a层学生,特别是a1教学班的学生。另外,重点内容的复习一定要透彻,不要贪多。

第三点,要落实,要规范,要应试。要注意深度落实,落实不是说让学生把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就叫落实。应该是再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学生能做对才叫落实,一切以落实在笔尖上为准,不能让学生想当然。还要强化规范解答和定时应试训练。

第四点,要调整,要鼓励,要阳光。现在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尤其是实验班的学生。以后,考前的前两天实验班不要再布置作业了,普通班考前的前一天也不要再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复习调整。要鼓励学生,不要打击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始终有一个阳光的积极上进的心态。

质量分析的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在晋江市高三年XX年省单科语文质检质量分析会上的发言

一般说来,一次考试后,得到了准确的考试成绩,那么这一次考试也就结束了。为什么还要进行质量分析呢?其目的大致有三:第一是为了评价考试的质量;第二可以给教师和学生反馈教与学的各种信息,以促进教与学质效的提高;第三能够为命题工作的改进提高大量信息,提高试题和试卷的编制质量。而基础教育的质量分析,重点是第二个。

一、考试与质量分析考试后,须分析质量。那么,质量分析,到底分析什么?首先,看看《福建省XX年1月高三语文质检试题评卷情况分析》关于第一题“默写”的说明:

问题分析:“抽样统计,得6分的考生大约80%,部分考生得分在3至5分之间,有3人的考生得分在3分以下”。

原因分析:“原因一:背诵积累不足,有相当比例的考生有的题空着没填。原因二:识记不准确,错别字严重。例如‘一夫当关’,有很多考生误写为‘一夫当官’。原因三:对原诗文意义理解得不透彻。‘春光融融’误写为‘春光容容’。原因四:考试心理浮躁,忽视题目要求。例如有的考生把‘此时无声胜有声’‘铁骑突出刀枪鸣’,误写为‘此时无声胜有声铁骑突出刀枪鸣’;‘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误写为‘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风雨凄凄’,误写为‘春光融融风雨凄凄’。”

应对措施:“一是古诗文默写要做到在“会背”的基础上“写对”——每个字都准确无误,做到不丢字、不张冠李戴、不颠三倒四、不写错字。否则因一字之差而全句皆错,背得再熟练,最终也会前功尽弃。二是要想不出现错别字,复习时要做到背与写相结合,尤其是对一些较复杂的容易写错的生僻字,要格外注意,反复写,弄准笔画结构。三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消灭“别字”;之所以出现别字,是因为对原诗文意义理解得不透彻,比如“无以至千里”,有很多考生误写为“无以致千里”,就是对“至”这个词不理解造成的。四是有计划有安排地组织名句名篇背诵,不要放任自流,不要只强调不抓落实。”这应对措施的分析,主要是强调要把背与写结合起来,落到实处。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考试的质量分析,不仅要重视试卷的内容和结构,还要重视学生做答的质量,并分析其错漏之处、失误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当然,这里所说的“应对措施”是不有效,我们可以讨论;是否还有其他办法,我们可以探讨。养正中学考试默写,有计划,有目标,有考查,学生付出有收获,真正把默写落到实处。但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单调地让学生背诵、默写,还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要让学生把篇名句化用到作文中去,才能让学生感受默写古诗文的乐趣和作用。

二、练习与指导学生语文重视练习,而且像数理化那么训练,已经有好些年了。这种训练有专题板块,有综合练习,或是有第一轮,第二轮训练。这里要强调的是,语文练习,不仅要关注“练”,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导”,指导学生科学、有效地练习,而加大学生的练习量,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成绩,而可能走进“题海战术”的死胡同。

这里的“练习与指导”突出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符合课程改革理念。不管是做了一个专题训练,还是一份综合试卷,面对错误或不完整的答题,要科学地进行指导。这里有四个层面:第一,教师抛出正确答案;第二,教师分析正确答案的解题思路;第三,学生分析正确答案的解题思路;第四,学生说出不正确的答案和解题思路,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回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就讲评效果看,最后一点最好,因为其中学生经过正反两个方面的解题体验,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例如第5题解答古代诗歌《客发笤溪》的第2小题: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典型的错误答案大致有三:一是漂泊在外的孤独、愁苦和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二是渴望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三是沉醉在大自然,悠然自得、恬静安逸的忘归之情。如果单从卷面上看,学生的解题思路不见端倪。这首先是质量分析必须具备的第一步,才有可能去辅导学生,去作有的放矢的讲评。但是,学生语文素质存在差异性,错误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这对个体学生的帮助是非常有效的。总而言之,辅导学生,重视课堂面上指导,还要重视课前或课后的个别辅导,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而不管是面上指导,还是个别辅导,都要重解题思路,重解题方法。

三、阅读与“三性”结合阅读,特别是现代文阅读,成为试卷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但这一部分的答题,又是一个弱项。所以,这一部分的考试质量的分析和阅读策略的选择,是高考复习重要的环节。现以第四大题中的(甲)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来作诠释“三性”结合:基础知识性阅读、文章整体性阅读、语言个性化阅读。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这里的基础知识阅读,主要小说知识和作家作品,但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这不是最重要的,重点当突出什么呢?是小说三要素。这一核心的确立,关系到阅读的内容的选择和过程的实施。那么,背景是什么?情节是什么?人物形象又是什么?要指导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去阅读。这是一把阅读小说通用钥匙。

可以说,从小说的环境、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才能把握文章的整体和核心。小说的环境是文-化-大-革-命浩劫后;情节可以安生报考美术学院为主线概括;主题可从父子两个人物的命运得出。这样理解、分析,速度似乎慢了,实际上是快了,因为思维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有用的信息。在质量分析和试卷讲评时,我们须要做的是,要弄清学生答题到底是哪个方面出了问题,或是学生答得不尽如人意,须要搞清楚,而方法是让学生带着小说三要素走入文章,完成两个任务,一是阅读理解,二是书写表达。据我所知,我们的老师,兴趣的是让学生做题和自己讲题,而不很关注学生这方面基本功的训练,这是舍本逐末。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为主题思想或人物性格服务的,越是典型的作品,语言越是个性化。那么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是否报考美术学院这一冲突的?故事主人翁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阅读方向一旦确定,对于与主题无关的段落,就可以运用略读、浏览等阅读策略进行过滤,而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段落,就可以采取细读、品味等阅读策略,以提高阅读的实效。第12题是个选择题,其中b项选择肢如是说:“‘你的父亲说,不能让你得奖’句话让读者明白:为了打消儿子学画的念头,父亲要儿子获奖却又利用自己的影响不让他获奖。”显然,题干中对“你的父亲说,不能让你得奖”理解有误,并非“为了打消儿子学画的念头”,而是不让儿子报考美术学院。所以,严格地说,这个选项也是不正确的。刚才,侨声中学老师也说到试题答案不准确的事,看来试卷的准确度还有待于提高。

文学作品阅读中的“三性”,即运用相关的语文知识,从整体理解作品,把握个性化语言,试卷上的题目,应在整体理解作品和把握个性化语言的阅读范围里;反之,我们可以在试卷题目基础上,再命若干个内容不同、形式多样的题目来。

四、积累和问题探究季延中学老师提出这次文言文考试文言实词有一定难度,一中老师也说到文言文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平时,我们不少老师认为学生掌握的文言实词太少了,影响考试成绩。说真的,文言实词对于阅读文言文至关重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掌握120个文言实词,还是不能适应考试要求。这次省单科质检的文言文阅读《资治通鉴》选段,共有四题。第2小题考试4个文言词:克、被、次、行,其中前两个是《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后两个不作要求。第4小题翻译句子,重点是5个文言实词:迫、索、上、会、构等,全部不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而这些词的解释,又是重要的得分点。如何引导学生扩大文言实词的词汇量,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文言实词是一种古代汉语,学习古代汉语要遵循一定的语言认知规律:第一,积累词汇,一个从量少到量多的发展过程;第二,探究意义,培养学生根据语言情景来判断词义的能力;第三是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多角度进行思维训练。

以试卷中的《资治通鉴》选段为例,试题中出现的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就有7个,如果我们回到原文,还可以发现一些重点词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武陵蛮寇临沅”的“临”、“援据鞍顾眄”的“顾”、“遂遣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等将四万余人征五溪”的“将”、“介介独恶是耳”等。而“临”、“顾”、“将”、“恶”四个词中,一个“顾”是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其实其他三个在文言文中也是经常出现的。

找到了这些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的文言实词,教师不要急于把答案抛给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如“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的“顾”什么意思呢?常用义有“照顾”,但照顾什么呢?这里解释不通;要准确理解“顾”字,必须回到当时的情景:“马援请行,帝悯其老,未许,援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马援做了一个“据鞍”的动作,以示可用。可见,“顾”是对象是皇帝。那么到底是“回头”还是“回头看”呢?其实这里的动作有两个,一个是“顾”,一个是“眄”,眄是斜眼看的意思,可见“顾”解释为“回头”则可。而“赢得仓皇北顾”,是“回头看”的意思了。

以上从4个方面,对XX年1月省单科质检的质量分析,提出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措施,供老师们参考,以期取得较好复习效果。

发言稿大全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