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作为全区的基础产业,在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促进其他各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关键之一,就是要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对此,本人就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有效发挥科技人员作用,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其主要情况如下:
一、我区农业科技队伍的现状
我区的农业科技队伍在农业的发展、改革和创新,以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为农服务体系上,以区农业科技、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形成了区、镇两级服务体系,涵盖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各个方面。在为农服务上,参与制定和组织农业科技推广计划,确定推广农业技术的试验和示范点。分工、协调、有序深入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并精心指导。在农业增收上,积极服务农业结构调整,逐步调整粮经比例,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效,为增加农民收入以及社会各项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支队伍的主流是好的。
区、镇两级农业科技人员队伍现状(见《附表一》、《附表二》)
二、当前农业科技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我区农业科技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从数据上分析
一是农村专业人员比例偏低,人员分布不协调。区、镇两级农业部门实有人数566人,共有各类农业科技人员412人(其中,区一级农业科技人员占52%,镇一级农业科技人员占48%)。在镇一级农业科技人员密度较低,各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实有人数255人(其中,在岗不在编的有26人,占10%;在编不在岗的有33人,占13%)。区一级农业部门事业单位编制数372人,实有人数32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有21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有26人,占8%;中级职称的有66人,占20%;初级职称的有120人,占37%)。
二是第一线科技人员职称比例偏低,学历层次不高,人员结构不合理。高级人才偏少,在镇一级农业科技人员中,大学本科的有17人,占6%;大专的有47人,占18%;中专以下的有191人,占75%;高级技术职称的有1人,中级技术职称的有40人,占15%。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目前科技人员结构不适应现有种植技术需要,原来从事粮、棉、油、麦栽培和植保,现种植结构调整为蔬、果、瓜,使原来从事粮棉油的科技人员闲置,而蔬果瓜的技术人员较缺乏。
三是年龄普遍偏大。镇一级50岁以上接近退休人员的有133人,占52%;41岁至50岁的有78人,占31%;31岁至40岁的有41人,占16%;30岁以下只有3人,占1%。
四是农技人员使用不够充分。一方面,有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无法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就业;另一方面,大批的非专业人员拼命地涌向一些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单位,甚至还出现了农业科技中心“在岗不在编、在编不在岗”现象,致使学非所用、无学而用的现象同时存在,造成了人才资源的隐性浪费。
(二)从原因上分析
一是用人体制不够健全,机制不灵活。存在这一原因,主要有两大因素,即机构设置和产业发展不适应。没有按产业建设需要对口设置机构;还有管理体制不顺。镇农技推广机构以镇管理为主,上级业务部门没有选人用人的自主权。一方面,大量非专业人员挤占专业编制和专业岗位,造成专业技术部门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人员定编都是1993年后确定的。十几年来,机构和人员都发生了变化,年龄也随之老化,知识陈旧,但对机构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落实,致使一些农技中心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形成农技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虽然,区委、区政府大力提倡重视科技人才,但少数单位领导对农业科技人员仍重视不够,更谈不上采取激励措施,甚至出现对科技成果的评定中断时间长达五年,严重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人才的使用上,采取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忽视了科研成果产生的时间性和科技工作的艰苦性。同时,对系统内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上,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加上近年由于放松了对科技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造成少数科技人员无私奉献精神逐渐淡化。
一、我区农业科技队伍的现状
我区的农业科技队伍在农业的发展、改革和创新,以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为农服务体系上,以区农业科技、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形成了区、镇两级服务体系,涵盖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各个方面。在为农服务上,参与制定和组织农业科技推广计划,确定推广农业技术的试验和示范点。分工、协调、有序深入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并精心指导。在农业增收上,积极服务农业结构调整,逐步调整粮经比例,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效,为增加农民收入以及社会各项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支队伍的主流是好的。
区、镇两级农业科技人员队伍现状(见《附表一》、《附表二》)
二、当前农业科技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我区农业科技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从数据上分析
一是农村专业人员比例偏低,人员分布不协调。区、镇两级农业部门实有人数566人,共有各类农业科技人员412人(其中,区一级农业科技人员占52%,镇一级农业科技人员占48%)。在镇一级农业科技人员密度较低,各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实有人数255人(其中,在岗不在编的有26人,占10%;在编不在岗的有33人,占13%)。区一级农业部门事业单位编制数372人,实有人数32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有21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有26人,占8%;中级职称的有66人,占20%;初级职称的有120人,占37%)。
二是第一线科技人员职称比例偏低,学历层次不高,人员结构不合理。高级人才偏少,在镇一级农业科技人员中,大学本科的有17人,占6%;大专的有47人,占18%;中专以下的有191人,占75%;高级技术职称的有1人,中级技术职称的有40人,占15%。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目前科技人员结构不适应现有种植技术需要,原来从事粮、棉、油、麦栽培和植保,现种植结构调整为蔬、果、瓜,使原来从事粮棉油的科技人员闲置,而蔬果瓜的技术人员较缺乏。
三是年龄普遍偏大。镇一级50岁以上接近退休人员的有133人,占52%;41岁至50岁的有78人,占31%;31岁至40岁的有41人,占16%;30岁以下只有3人,占1%。
四是农技人员使用不够充分。一方面,有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无法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就业;另一方面,大批的非专业人员拼命地涌向一些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单位,甚至还出现了农业科技中心“在岗不在编、在编不在岗”现象,致使学非所用、无学而用的现象同时存在,造成了人才资源的隐性浪费。
(二)从原因上分析
一是用人体制不够健全,机制不灵活。存在这一原因,主要有两大因素,即机构设置和产业发展不适应。没有按产业建设需要对口设置机构;还有管理体制不顺。镇农技推广机构以镇管理为主,上级业务部门没有选人用人的自主权。一方面,大量非专业人员挤占专业编制和专业岗位,造成专业技术部门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人员定编都是1993年后确定的。十几年来,机构和人员都发生了变化,年龄也随之老化,知识陈旧,但对机构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落实,致使一些农技中心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形成农技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虽然,区委、区政府大力提倡重视科技人才,但少数单位领导对农业科技人员仍重视不够,更谈不上采取激励措施,甚至出现对科技成果的评定中断时间长达五年,严重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人才的使用上,采取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忽视了科研成果产生的时间性和科技工作的艰苦性。同时,对系统内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上,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加上近年由于放松了对科技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造成少数科技人员无私奉献精神逐渐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