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作报告调研报告
导航

城乡文化链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创造性地提出打造“城乡文化链”的文化发展战略思路,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探索出一些经验。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当前我县“城乡文化链”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推进“城乡文化链”建设的对策进行探讨,为县委、县政府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也为各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打造“城乡文化链”是我县推动县城和乡村文化互动协调发展,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的重要举措。这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系统性工程,对于进一步挖掘地方深厚而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城乡文化资源互动,丰富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摸清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实际情况,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县“城乡文化链”建设,**县委宣传部课题调研组就近年来“城乡文化链”建设情况开展调查研究。此次调查以问卷的形式,通过实地走访、对面交流,重点摸清乡镇、村的文化建设现状(包括文化站、室实际使用面积,室外活动场所,藏书,文化建设投入经费,文艺骨干队伍等)、村级农民文化生活现状以及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等,分析当前城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如何推进“城乡文化链”建设提出对策参考。
我县“城乡文化链”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县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整合资源,突出“五抓”(抓阵地、抓活动、抓人才、抓产业、抓交流),扎实推进“城乡文化链”建设,一条贯通城乡、颇具活力的文化链条正在逐步形成。XX年10月, 被授予全市唯一的“全国文化先进县”荣誉称号。
1、抓阵地,文化事业取得新进展。县委、县政府把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切实加强县乡两级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电影院、剧场、图书馆、体育场、文化馆等宣传文化设施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县20个乡镇“镇镇建有宣传文化中心”,在乡村、社区共扶持和发展600多个市级、县级宣传文化中心户,现有360多个农民读书社、书吧、文化俱乐部、民间职业剧团、文艺社团活跃在梁鹿大地。近年来,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实现1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县1442个10户以上自然村,近12万个家庭共享这一文化成果,得到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国忠的高度赞肯。此外,全县先后投入3亿多元,建成了西湖公园、火山地质公园,完善了赵家堡、诒安城等一批文化旅游景点,形成了以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主要基点的人文旅游带。
2、抓活动,城乡文化活力不断增强。一方面,每年的重大节庆日、纪念日,都组织举办大型文体活动,如:“党在我心中”文艺晚会,“金浦大地闹元宵”大型文艺踩街,“爱在梁山鹿水间”赈灾义演,“平安•发展”合唱节,富丽超级歌手赛,还有每年一次的元宵大型焰火晚会等,丰富了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以文艺轻骑队为龙头,经常性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带动了各地群众文化活动创造性地开展。各地在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节”,寓教于乐,寓理于戏,如:沙西农民文化节、赤湖企业文化节、湖西畲族文化节、杜浔校园文化节、旧镇青年文化节、佛昙屈原文化节、乌石妈祖文化节、赤岭雨霁顶文化节等。此外,**县立足文化积淀深厚、对外影响广泛的优势,对接上级强势媒体承办了多场极具轰动效应的文化活动,如:东南电视台“走进八闽山水间”大型巡演,福建电视台“八闽绝活大比拼”,省歌舞团“共铸诚信**”综艺演出、新疆民族歌舞晚会、厦门卫视“闽南走透透”大型演出等。
3、抓人才,文化创作精品迭出。几年来,我们着力挖掘、培养、扶持一批优秀专兼职文艺人才,不断壮大城乡文化队伍。成立了书法、美术、诗词、音乐、舞蹈、摄影、剪纸、戏剧、电影、灯谜、文学、民间文学、民间绝活、根雕、盆景等十多个门类艺术团体,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国家级会员50多个,其中就有103岁中国沿海地区剪纸艺术天才传承者——林桃。以举办各类艺术展览活动、艺术培训班的形式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推介人才,例如,继成功举办剪纸艺术节之后,又举办了“庆贺林桃百岁寿辰”等活动,使一批剪纸艺术新人脱颖而出,解决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问题。也催生了一批文艺精品,去年以来,共有70多件(人)次文艺作品(或个人)入选全国性展览或获奖;60多件(篇、人)次入选省级展览或获奖;250多件(篇、人)次获入选市级展演或获奖。同时传帮带出一批“乡土艺术家”,在全县285个行政村和11个场都配备了“文化协管员”。
4、抓产业,增强文化事业发展后盾。采用“以文养文、以商养文”的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和非公经济组织参与创办民营文化企业,辐射带动各级各类文化产业的兴起和繁荣,从而为民间文化发展提供经费保障。近年来,共在城乡各地培植扶持了云集堂、古林斋、陈秋日剪纸艺术馆、高少苹剪纸艺术馆、欧阳艳君剪纸艺术馆、小燕子画室、完颜艺术培训中心、小天鹅艺术培训中心、三禾琴行艺术培训中心、金色时光俱乐部,以及各地的民办(芗、潮)剧团等360多家文化经营实体。特别是依托天福集团实力,建成了天福茶博物院、唐山过台湾石雕园、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高规格的文化传播机构。
5、抓交流,弘扬优秀传统民间文化。重点做响剪纸、妈祖和芗剧文化。我县作为“全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注重挖掘剪纸艺术,多次组团到日本、新加坡、德国、澳大利亚、斐济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注重发展妈祖文化,XX年应邀赴台湾参加为期126天的环台湾全岛的交流活动,在台湾广大民众中引起轰动,吸引众多台胞前来**朝圣,连续举办了四届“乌石妈祖文化节”,有力地推动了浦台两地的民间文化交流。积极推广芗剧文化,组建了20支以芗剧、潮剧为主的业余演出团体,使芗剧成为“社戏”的主要内容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之一。XX年县芗剧团《大车鼓》赴台湾演出获得成功。通过一系列民间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台胞和海外华人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
我县“城乡文化链”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县的文化建设取得显着成效,城乡各地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已跻身“全国文化先进县”行列。但也应当看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我县“城乡文化链”建设也面临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一些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调查中,一些领导干部表示,农村文化建设很重要,但在基层具体工作中,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抓经济、抓计生才是硬任务、硬指标。这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尤为普遍,一些基层干部一谈到文化建设,就认为这是“花钱”的事,看不到农村文化对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作用,造成对农村文化建设积极性不高、投入不足。
2、资金投入有限。受传统体制观念的约束,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渠道还比较单一,未能摆脱对政府的依赖,难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办文化的良好格局。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大部分乡镇文化活动经费基本上没有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向上争取的专项资金对于庞大的农村文化建设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资金投入短缺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瓶颈。
3、宣传文化阵地功能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仍是我县当前文化工作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乡镇文化站场所大多为80年代以前所建,多数在XX年整合成乡镇宣传文化中心。但因没有日常活动经费和有效的运作机制,许多乡镇宣传文化中心运作情况不容乐观,有的业务近乎停顿,有的阵地设施闲置一边,形同虚设。有些乡镇宣传文化中心借寄其他单位或无活动场所,面临萎缩的境地。农村黑板报、高音嗽叭等一些宣传设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未能在舆论宣传和引导方面发挥作用,失去了引领农村文化发展的功能。
4、农村文化专业人员匮乏。乡镇机构改革之后,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人事权归属乡镇,编制相应减少,文化业务管理“乡镇政府无心管、文化主管部门不便管、最后谁也没管”。目前,全县只有赤湖、深土、佛坛3个乡镇文化站配备文化专干,其他乡镇文化站干部多为其他部门干部兼任,出现了虽有文化专干的编制而人员并非专职专用,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大大弱化了乡镇文化站的职能发挥。县级各种文化机构相对比较健全,但由于编制不足或是有编制又进不了人,非专业人员占据位置,同系统其他单位人员占用编制等因素,导致专业人员匮缺。现在县文化馆编制11人,在编人员仅5人,其中兼职1人,到农村挂职1人,长期在编不在岗的1人,另外借用6人。县图书馆,在编从业人员6人。县博物馆,编制9人,在编从业人员6人。县芗剧团人才流失严重,编制60人,目前在编人员36人,其中在编不在岗就有9人。县文艺轻骑队没有编制,编创、演出人员流动严重,面临青黄不济的问题。
5、农村文化协管员未能发挥效应。目前,从聘用的首批村文化协管员来看,有一部分是冲着每年600元的工作补贴来的,整个队伍的素质良莠不齐,有的根本就拿着钱不做事,未能发挥自身组织带头示范作用,未能发挥本地文化中心户等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对本地不健康演出市场、盗版色情等非法音像制品和出版物市场、黑网吧、游戏机等文化垃圾未能进行有效抵制和防范。
6、还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剪纸、芗剧、书法、美术、木偶、民间舞蹈等传统优势项目,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未得到进一步扶持、宣传和拓展,没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生命力、吸引力不强。如:民间剪纸随着民俗土壤的消失而“边缘化”,老“花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芗剧精品创作力下降,已多年未有如《保婴记》、《母子桥》这样的扛鼎之作诞生;书法、美术创作人才分散,得不到政策上的支助,等等。
加强**“城乡文化链”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打造“城乡文化链”,目的是通过政府引导,城乡联动,充分挖掘整合社会各种文化资源、各类文化实体,激活镇村宣传文化中心和各家文艺组织,丰富城乡各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点线结合地传播传统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文化品位,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县要突出“文明古县、临港大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创业宝地、旅游胜地、台资企业密集地”的定位,紧抓机遇,积极融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着力在阵地链、活动链、产业链、旅游链、人才链等五方面下功夫,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进一步提升“城乡文化链”建设新层次、新水平,推动城乡文化和谐发展。
1、加大文化投入,不断夯实城乡文化阵地链。加强城乡文化阵地建设,是巩固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成果,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举措和有力保障。要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的文化资金投入保障体制,拓展文化建设投入渠道。县乡两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文化建设投入,积极争取中央、省市专项资金支持,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文化辐射援助,引导社会力量捐助文化事业,为城乡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建设一批有规模、上档次、设施功能齐全、辐射力和渗透力强的文化基础设施。在村一级,要继续推进宣传文化中心户建设,不断加大培育和帮扶力度,通过经费支持、物质帮助和技术指导,切实提高中心户在政策宣传、科技传播、文化娱乐上的中心示范能力,凝聚带动周边群众开展有益的群文活动。在乡镇,要进一步巩固发展宣传文化中心,把乡镇文化站整合起来,充实文化中心管理力量,完善基础配备设施建设,提高乡镇宣传文化中心的服务运作能力,使文化中心成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在县城,要进一步加强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剧场、青少年宫、西湖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运营机制,提高运作能力,高起点、高规格推进县文体中心的规划建设,满足群众享受大型综合性文体活动的需求。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覆盖乡镇、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链条,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共享文化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2、共享文化资源,形成城乡大众文化生活链。用活用好宣传文化阵地,经常性、创造性地组织举办宣传文化活动,实现城乡文化建设成果共享,是打造“城乡文化链”的根本要求。一要在带动上下功夫,突出县文化馆、乡镇宣传文化中心在组织协调方面的作用,组建和完善文艺轻骑队,经常性地开展“三下乡”活动,组织举办乡镇(社区)文艺节目汇演、乡镇(社区)书画联展、乡镇(社区)优秀文艺节目展播等,促进乡镇(社区)之间文化资源的共享互动,活跃乡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推动各地群众活动持续、广泛、深入地开展。二要在增实效上下功夫,经常性策划举办镇情镇史宣传、主题读书看报、文艺排演、体育健身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提升宣传文化中心人气,使宣传文化阵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三要在“文化节”上下功夫,在进一步巩固、总结和推广沙西农民文化节、赤湖企业文化节、湖西畲族文化节、杜浔校园文化节、旧镇青年文化节、佛昙屈原文化节等特色文化节的新鲜经验的同时,积极引导其他乡镇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组织举办具有本乡镇特色的宣传文化活动,争取经过几年时间,达到全县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节,形成“一地一品、各具特色”的格局,使文化节在全县遍地开花、异彩纷呈,成为我县文化建设的新优势、新特色、新品牌。
3、发展文化产业链,激活城乡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创新农村文化发展机制、壮大“城乡文化链”的有效途径。要采取“以文养文、以商养文”的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和非公经济组织参与创办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城乡文化产业化进程。出台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政策,对近年来培育涌现出来的画廊、剪纸艺术馆、艺术培训中心、传媒公司、民间剧团等文化产业经营实体,给予大力扶持帮助,引导他们走集约型经营发展道路,带动各级各类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要通过在繁荣城区开辟特色文化一条街,鼓励旅游景区设置特色文化产品窗口,成立文化经纪公司等措施,为各类优秀文艺作品提供展示推介平台,为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实力保障,在全社会逐步营造崇尚先进文化、追求高雅艺术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繁荣发展。
4、挖掘文化底蕴,打造**特色旅游文化链。我县是全国旅游百强县,滨海、文化、生态三大旅游资源优势突出,东南花都、“唐山过台湾”石雕园、**滨海国家火山地质公园、赵家堡、天福茶博物院等一批4a级风景区分布在城乡各地。打造特色旅游文化链既是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构筑“城乡文化链”的新抓手。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加大宣传推介的力度,深入挖掘整理黄道周文化、陈元光文化、赵家堡文化、赤岭湖西畲乡文化等特色地方文化,打响海滨观光休闲度假、人文景观、朝圣观光、农业观光等特点鲜明、种类齐全的旅游文化品牌,积极协调引导旅游景区定时向群众开放,充分发挥革命烈士陵园、皮定钧陵园、清泉岩红军洞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纪念活动,激发全县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爱乡热情。特别是要突出对台文化优势,整合资源,以“11•18”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东南花都)为契机,以乌石妈祖文化、威惠庙元光文化为纽带;以石雕园、茶博物院为窗口;以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平台;以火山地质公园为媒介,打造浦台“五缘”旅游文化圈,展现两地之间的“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法缘相循、商缘相连、文缘相承”,促进浦台文化交流,增强两岸人民的认同感。
5、加强队伍建设,构筑城乡文化传播链。文化人才是和谐文化建设最具活力因素,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具体实施者。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正确人才观,确实采取措施,挖掘、培养、扶持一批优秀专兼职文艺人才,不断壮大城乡文化队伍,形成一条门类齐全、水准较高的城乡文化传播链。一是要充分发挥各类文艺团体的媒介作用,发展乡镇文艺爱好者协会,联络团结广大的文艺工作者,繁荣书法、美术、诗词、音乐、舞蹈、摄影、剪纸、戏剧、电影、灯谜、文学、民间文学、民间绝活、根雕、盆景等各门类艺术创作,催生更多更多体现和谐精神、讴歌真善美的,富有时代气息和**特色的精品佳作。二是要发挥优秀文艺人才的“酵母”效应,以文艺轻骑队送戏下乡、艺术援助和农民工知心台服务进企业等行之有效的形式,传帮带出一批“乡土艺术家”,提高村级“文化协管员”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播优秀文化种子。三是要建立和完善艺术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优秀文化人才管理机制、文化中心户管理机制、农村“文化协管员”管理机制和文艺轻骑队管理机制,放宽文化单位人员编制限制,为优秀人才成长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让一切优秀文化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竞相迸发。
调研报告大全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