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在全社会就业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人数继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一系列文件、会议精神,在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两年实现稳步增长,校招生与就业处还被评为“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一、我校XX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1、基本就业情况。我校XX届本科毕业生总人数为3748人。 截止至XX年12月10日止,本科就业率为97.65%,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率为97.69%,非师范类就业率为97.57%;专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7.96%。就业率达到100%的本科专业共有22个。
2、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流向:普教职教系统就业1923人,占52.54%;企业单位就业1291人,占35.27%;党政及事业单位就业235人,占6.42%;升学深造人数为128人,占3.50%;高校就业72人,占1.97%;部队就业人数为10人。
3、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粤西地区就业1728人,占48.91%;珠三角地区就业1630人,占44.32%;粤北、粤东、外省地区就业分别为82人(2.32%)、65人(1.84%)、155人(2.63%)。
二、我校XX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措施
1、坚持推行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努力营造就业工作良好氛围
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XX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成功举行,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各学院、处室党政“一把手”、学生工作全体干部共同出席了会议,学校领导与二级学院一把手签订就业责任书,并对XX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了全面的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得到全体师生员工有力支持。学校在逐年加大编制、经费、队伍方面保障的同时,建立了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学校层面校长负总责,学院层面院长或书记负总责,全面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一把手”工程。通过学校和学院的联动,将各学院院长、专业系主任、专业导师、专业教师纳入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通过这些措施,“领导主抓、处室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效性得到了不断的增强,就业工作“全校动员、全员参与、全力以赴”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2、坚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增强毕业生就业适应性
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出口逐渐成为各二级学院的共识,各学院进一步加大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人文学院在人才培养中践行博雅教育理念,并不断拓展与国外(境外)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毕业生境内、境外就业市场并进;外语院通过推行“3+1”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实践体验学习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等大力增强毕业生的市场适应性;美术学院积极构建、实践常规教学和专业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增强了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信息学院实施“2+2”人才培养模式及“双师型”培养体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拓宽就业面;化学院采取科学配置课程资源和特色化建设和隐性课程开发,有效提高了毕业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
3、坚持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意义重大,国内众多知名大学在就业指导方面的纷纷加大了投入。学校在资源紧缺、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课件竞赛,校外培训学习等活动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推进就业“两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校外高层次的就业指导课程培训,探索新形势下的我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就业“两课”教学质量。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注重加强毕业生就业技能的实训,积极推动创业教育,增强毕业生创业意识。联合校内各单位共同推出“就业实训月”系列活动,共举办近50场/次高水平的就业指导与实训活动,积极落实省厅“企业精英进校园”的要求,为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实训搭建了优质的平台:如招生与就业处的公务员考试培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校园模拟招聘大赛等,商学院的“总裁讲坛”、“百度经理人”活动,数科院的“课堂教学十星比赛”“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信息学院的“it科技节”以及系列就业指导讲座等。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保障就业信息发布渠道的畅通,同时依托网络开展政策宣传、就业指导等服务。招生与就业处联合各二级学院召开“双困”毕业生就业座谈会、毕业班班干代表座谈会及毕业班党员代表议会等,帮助“双困”毕业生解决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同时,精心挑选合适的就业岗位,对 “双困”毕业生给予优先推荐。4、坚持就业研究与就业宣传相结合,有效引领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一、我校XX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1、基本就业情况。我校XX届本科毕业生总人数为3748人。 截止至XX年12月10日止,本科就业率为97.65%,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率为97.69%,非师范类就业率为97.57%;专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7.96%。就业率达到100%的本科专业共有22个。
2、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流向:普教职教系统就业1923人,占52.54%;企业单位就业1291人,占35.27%;党政及事业单位就业235人,占6.42%;升学深造人数为128人,占3.50%;高校就业72人,占1.97%;部队就业人数为10人。
3、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粤西地区就业1728人,占48.91%;珠三角地区就业1630人,占44.32%;粤北、粤东、外省地区就业分别为82人(2.32%)、65人(1.84%)、155人(2.63%)。
二、我校XX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措施
1、坚持推行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努力营造就业工作良好氛围
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XX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成功举行,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各学院、处室党政“一把手”、学生工作全体干部共同出席了会议,学校领导与二级学院一把手签订就业责任书,并对XX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了全面的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得到全体师生员工有力支持。学校在逐年加大编制、经费、队伍方面保障的同时,建立了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学校层面校长负总责,学院层面院长或书记负总责,全面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一把手”工程。通过学校和学院的联动,将各学院院长、专业系主任、专业导师、专业教师纳入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通过这些措施,“领导主抓、处室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效性得到了不断的增强,就业工作“全校动员、全员参与、全力以赴”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2、坚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增强毕业生就业适应性
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出口逐渐成为各二级学院的共识,各学院进一步加大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人文学院在人才培养中践行博雅教育理念,并不断拓展与国外(境外)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毕业生境内、境外就业市场并进;外语院通过推行“3+1”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实践体验学习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等大力增强毕业生的市场适应性;美术学院积极构建、实践常规教学和专业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增强了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信息学院实施“2+2”人才培养模式及“双师型”培养体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拓宽就业面;化学院采取科学配置课程资源和特色化建设和隐性课程开发,有效提高了毕业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
3、坚持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意义重大,国内众多知名大学在就业指导方面的纷纷加大了投入。学校在资源紧缺、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课件竞赛,校外培训学习等活动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推进就业“两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校外高层次的就业指导课程培训,探索新形势下的我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就业“两课”教学质量。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注重加强毕业生就业技能的实训,积极推动创业教育,增强毕业生创业意识。联合校内各单位共同推出“就业实训月”系列活动,共举办近50场/次高水平的就业指导与实训活动,积极落实省厅“企业精英进校园”的要求,为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实训搭建了优质的平台:如招生与就业处的公务员考试培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校园模拟招聘大赛等,商学院的“总裁讲坛”、“百度经理人”活动,数科院的“课堂教学十星比赛”“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信息学院的“it科技节”以及系列就业指导讲座等。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保障就业信息发布渠道的畅通,同时依托网络开展政策宣传、就业指导等服务。招生与就业处联合各二级学院召开“双困”毕业生就业座谈会、毕业班班干代表座谈会及毕业班党员代表议会等,帮助“双困”毕业生解决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同时,精心挑选合适的就业岗位,对 “双困”毕业生给予优先推荐。4、坚持就业研究与就业宣传相结合,有效引领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